1982年春节前,县体委领导征得县委宣传部的同意。受委派,笔者两次到泽林镇政府商议恢复舞龙灯活动,并转告邀请龙灯进城之意和关于龙灯进城前后的有关事宜。当年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在泽林镇领导的率领下,两条龙灯按照约定人数和指定路线到有关单位拜年。
由于县、镇领导的重视,广大群众和农民朋友对舞龙灯的热情支持,使得这次活动十分成功,影响极大。1983年,县体委和泽林镇在春节期间又合作了一次,从此,鄂城地区的舞龙灯活动正式恢复。
春节期间,鄂城地区过去有两大习俗,舞龙灯和台阁秋千,这些习俗由来已久。“元旦……比户张灯三日……十三日张灯,曰‘试灯’,至元夕而止……上元前后,数夕剡木蒙纸如龙状,篝灯其中,曰‘龙灯’。其各肖禽兽抬阁形者,曰‘散灯’。
玩龙灯
舞龙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历经上下几千年的潜移默化,使之带有隆重的封建文化色彩,一些地方习俗流传至今,作为组织者都不敢懈怠。一条龙灯制作好后,要把它供奉在一个固定的屋里,香火不断,并且只能玩三年,要供奉三年。三年期满要把龙头火化,曰:送龙上天。当然,制作龙头,开始供奉——出巡——归窝——送龙上天,都有很隆重的仪式。
玩龙灯的人都要按龙身颜色,穿着统一的服装和包着统一的头巾,除舞龙头的人配助手外,其他一节龙配一个人;舞龙尾的人实际上是这条龙灯的丑角,他头戴破草帽,脸上化浓妆,上身用草绳扎住一件反穿着的皮背心,小腿上扎绑腿、穿草鞋,鞋上还各有一个响铃铛。
行进时,举龙头的人要左右摇摆着龙头,寓意龙在“走”时左右张望。如果要表演了,听到指挥,持龙头者或站或半跪或坐,上下左右滚动龙头,带领龙身作蛇形前进、缠绕穿行等表演,龙身要随着龙头而动作。但舞龙尾者则例外,他的动作随意性很大,一般情况下,他一手抓住连接龙身的麻绳,还要拿着一把破扇,扛着龙尾,边摇扇边左右摇摆、跳跃,做一些逗乐、煽情、活跃气氛的动作,必要时他也会双手举着龙尾,用尾尖部分作攻击状保护自己,在他不断的抖动下,龙尾上的铃铛和他双脚上的铃铛呼应,格外引人注目。
舞龙灯的技术水平体现在,舞(滚)龙头的人时间长短、滚动时的连续性,站、跪、坐、花样的变化及一条龙的配合,要把龙的喜怒用翻滚、缠绕等动作表现出来,很不容易。对舞龙头者、舞“龙二”者(龙身的第一人)及舞龙尾者的要求都很高。妇女舞弄的“花灯”、儿童舞弄的“子灯”,除龙头轻一些外,动作、花样的变化相对要简单些。
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一种不能滚动的龙灯。这种龙灯的龙头比一般龙头都大,民间称为“企龙”,高3至4米,从龙头的后脑颈部向下做了一个“S”形的龙身,用麻绳与后面的龙身相连,燕矶镇嵩山村有一条这样的龙灯。
鄂城也有一支“企龙”,这条龙的龙头形象没有变,只是比一般的龙头要大很多,带着两条子龙。
台阁秋千巡游
大型的台阁秋千是一架长方形平台上装有若干个桩架,平台中间是空的,两边装上支架,支架承载着圆轮,圆轮是一对同心,大的圆框,框与框之间用撑条(一般4到6个,每个撑条上有可转动的环或轴,吊装上座椅)连接形成,平台装在车轮上,可由数人推行。架在支架上的圆轮靠车轮转动而转动,也可以用人推动,轮上的吊椅始终保持向前的状态,似秋千一样。
也有台阁秋千是用4位壮汉抬的,所以称为“抬阁秋千”,这个装置在使用时铺上花毯,扎上彩绸。按照古典文学名剧,如《白蛇传》、《西游记》等剧情,挑选童男童女化妆成古代人物,或坐在吊椅上,或固定在桩架上表演。
综合巡游是一项大型活动,笔者只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看过一次城关东门组织的巡游。夜晚出游时,这支队伍在各家各户门前各式灯笼烛光的照耀下,点亮了一切能点蜡烛的灯笼,使之成为一支游动的火龙,很是热闹,夜晚以行进中表演为主。队伍中间是两对报喜锣,此为鸣锣开道。后面,两位稚童分别举着一个飞檐亭龛状的牌灯。
第一个牌灯,中间门楼上书有“南天门”,中间坐着“玉皇大帝”。第二个牌灯是鲤鱼跳龙门。随后紧跟一面大鼓,或抬或车载,壮汉有力地擂击,使之惊天动地,以示龙威。接着一套丝弦锣鼓(由二胡、三弦、唢呐、大小牌子锣等组成)吹吹打打。
龙珠在前和着乐声,引导龙头左右顾盼,龙灯一路游来。行进时,龙尾左右跳动的表演很能烘托气氛吸引人。艄公打扮的渔翁左右撑着采莲船前进,丑角艄婆摇着破扇围着莲船与美丽的采莲女上下跳着跑着逗乐;妖娆的蚌壳精把蚌壳一闭一合,戏弄牵着鱼网的渔夫,后面是两只跳动的狮子,殿后的又是一套丝弦锣鼓。而这个队伍两侧拿着夹板(竹青竹黄分开,长三尺的竹片)的男子把夹板挥得“叭、叭、叭”作响,一来为队伍助威,二来为维护秩序之用,行使保安职能。另外还有很多举着火把的人为这支庞大的队伍照明,他们把作为火把的材料像蟒蛇般缠在身上,这些人统一都扎着与龙身颜色一致的腰带。
白天巡游没有火把,队伍不变,但是行进中以表演为主,增加了那些身着古典戏装踩高跷的人,他们甩着水袖扭着秧歌,他们像施了木偶牵线术一样,让观众都抬起头来看。
接着就是台阁秋千上身着戏装的小孩们随着滚动的轮子上下翻飞,天真可爱的童趣总会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少年们手举着各式动物禽兽花灯夹在中间,要么事先就有约定,或者是与这一条龙有关联。居民们都会在自己的门前摆上香案接龙,祈求龙的保佑和一方的太平,一般队伍前有一位长者负责这项工作。当队伍到来时,拿夹板的人就会围出一块场地,听指挥,龙灯在鼓声、鞭炮声中,完成一套跑动中上下起伏、滚动的动作。
表演完后,“知宾”(口齿伶俐、文才颇丰的专业人员)抓着龙头上的胡须让龙头在香案前左右摇摆,口里念着吉利的话,以示龙的赐福。接着是采莲船的祝贺、蚌壳精的戏舞、踩高跷的一段戏文和翻滚的舞狮。狮舞很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它在绣球的引导下,能在几层高的木凳上穿行、跳跃,给人们带来杂技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接灯的主家讨了吉利,高高兴兴地“封礼”,给龙头搭上红绸布,以示答谢,然后舞龙灯队伍中的老大就会向主家回赠红绸,主家会把这段红绸好好保存一年,取洪福久照之意。
这样的花灯综合巡游非常热闹,场面壮观,但因组织难度大、耗资大,一般没有资助是很难组织起来的。台阁秋千过去也只有东门在解放初期表演过,后来再没有组织了,玩灯也只是局限于一二个品种花灯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