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藏物藏境界,展珍展艺展情怀。”刘仁怡珍藏着这样一幅字。这幅字有与众不同之处,落款是两个人的名字“蒋含宇、彭淑清”。56年前,他俩可是站在毛泽东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
一
63岁的刘仁怡是从我市沼山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16岁那年,他走出乡村到武汉打拼,后又回家乡创业。刘仁怡怎么与这对“金童玉女”有缘分呢? “缘分来自我的红色收藏。他们不仅给我题字纪念,还送我一本他们的回忆录《情系毛泽东》呢。”刘仁怡说。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张照片,这照片当年被制作成宣传画,几乎家家户户都张贴过。”刘仁怡说,“这本书记载了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
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和家乡的孩子们一起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毛泽东戴着红领巾,被欢乐的孩子们围在中间。这张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来还被选入小学课本,当年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画。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著名诗人臧克家还为这张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题诗。
照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除了毛泽东戴着红领巾开心欢笑外,依偎在他身边的两位少年同样也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幸福?
这两个孩子便是蒋含宇、彭淑清。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回到故乡韶山,乡亲们奔走相告,韶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下午5时多,韶山学校辅导员把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和大队委员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有位首长来学校视察,学校决定由他们向首长献花、赠送红领巾。这时的蒋含宇和彭淑清都刚满14岁,同在韶山学校初中二年级读书。
26日上午7点多,“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的欢呼声响彻韶山学校。敬礼,献花,给毛主席戴红领巾。在激动的泪水中,蒋含宇和彭淑清完成了幸福的任务。
给毛主席戴红领巾,是蒋含宇完成的,他把自己的红领巾摘下戴在了主席脖子上。主席问:“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含宇答:“送给您老人家了!”毛主席幽默地说:“那我就把红领巾戴到北京去,你们看,我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众人幸福地笑了!就在这一瞬间,摄影师按下快门,拍下了著名的《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缘分天注定。蒋含宇、彭淑清两人在北京读大学时相恋了,1971年,两人喜结连理。随后,夫妻俩转战湖北荆门炼油厂、江西九江石化总厂等地,最后定居南昌。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后,这张照片流传全国,蒋含宇、彭淑清夫妻俩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二
“与蒋含宇、彭淑清相识,是2014年在汉口举办的一次红色藏品展上。”刘仁怡说。
在那次藏品展中,有两位老人主动找到刘仁怡,并跟他谈起毛泽东主席的诸多往事。这两位老人便是蒋含宇、彭淑清。兴之所至,彭淑清挥毫写下“藏文藏物藏境界,展珍展艺展情怀”,以赠刘仁怡。
“他俩与毛主席的照片,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太熟悉了。两位老人家,一直邀请我到南昌办展。因为有些忙,还没成行。这事一直放在我心里。”刘仁怡说。
刘仁怡家,三室一厅的大房子,除了他自己的一床,其余地方均被他收藏的与毛泽东有关的画像、像章、画册塞得满满当当。
20多年前,刘仁怡开展喜欢上了收藏,特别是与毛泽东有关的红色收藏,成为他的一大主题。“在收藏界,我的红色收藏有一定的影响力,圈内有很多人知道我,他们给我提供线索,不然,我怎么会收藏到这么多珍品。”刘仁怡说。到目前,刘仁怡收藏的毛泽东各类画像300多幅,印有毛泽东画像、诗词的各类陶瓷近千件。
“民间收藏博大精深”,在刘仁怡家里还有这样一幅字。“这是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吴连登送给我的。”刘仁怡说。
这同样也是由红色收藏带来的缘分。吴连登,是毛泽东主席的生活管理员,陪伴毛泽东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2年,人称“毛主席管家”。“吴连登专门到我家来看我的收藏,老人家很高兴,便留下这幅字。”刘仁怡说。
三
刘仁怡是企业家,收藏只是业余爱好。提起他的收藏之路,刘仁怡的一句话让记者感到惊奇。“2012年11月18日之前,我的员工都不知道我在搞收藏。”刘仁怡笑道。
“为什么?”记者不解。“道理蛮简单,搞收藏,是精神上的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担心孩子们知道后,认为家里有很多宝贝,会产生依赖思想,失去拼搏奋斗的精神。”刘仁怡解释道。
到武汉、上北京,每次去藏品市场“淘宝”,刘仁怡喜欢把随行的人员支开,自己独自而去,然后将淘到的“宝贝”悄悄带回家。慢慢地,家里都堆满了他的“宝贝”。
刘仁怡在圈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结识了不少像蒋含宇、彭淑清、吴连登等这些有着特殊生活经历的知名人士。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刘仁怡越来越感到红色收藏的社会价值所在。如何将自己的藏品价值体现?“朋友们建议我办一个私人博物馆,把这些藏品供人们免费参观。”刘仁怡说。
建自己的博物馆,刘仁怡说干就干,他回沼山老家建起了一栋漂亮的小楼。“这栋楼,我是按自己的想法设计的,我想把自己的藏品摆放在这里。”刘仁怡把小楼的照片给记者看。
把藏品搬进去之前,刘仁怡想跟家人商量一下。于是,2012年11月18日这天,刘仁怡向家人公开了这个被封闭20多年的秘密。
家人在吃惊之余,没有赞成办博物馆的事。“原因嘛,也简单,家里每个人都有事,抽不出人手照看。”刘仁怡有些遗憾地说,“只能等段时间再看哟。”
“我上学的时间不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可我做了一点文化上的事,也算是为社会做了一点小贡献。”刘仁怡自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