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雨后初晴,笔者和市粮食局休干科长胡敏专程来到郭垱村,瞻仰抗日树,拜访市粮食局离休干部、郭垱村抗战老战士郭俊。
A
村头,这棵被林业部门鉴定年龄挂牌的重阳木古树,遮天蔽日,巍然屹立,透出一股坚毅威武之气;树枝尽情展开,枝繁叶茂。远望横空出世,蔚为壮观;近看绿荫如盖,盘根错节。
在经过一次次天灾人祸打击之后,它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用绿色装扮着村庄,不断用氧气哺育着村庄,这种不避险恶、无私奉献的精神,足以令人起敬。
漫步古树下,亲耳聆听郭垱村抗战老战士郭俊老人讲“英雄树”和“抗日树”的往事。
那时郭垱村百余户人家,村民积极拥护共产党新四军,党政机关及新四军经常在这一带驻扎。郭非(又名郭远程,解放后曾任上海文学报负责人)、郭屡忠、郭俊等一批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一旦有情况,村民及时敲响吊在树上的大钟,提醒大家做好应对准备。时间久了,大伙称古树为“英雄树”和“抗日树”。
B
今年87岁的老人郭俊于1992年离休,现在回到老家郭垱村休养。虽然年事已高,视力和听力有所下降,但身板硬朗,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心情沉重地讲起震惊鄂豫边区的“郭垱村惨案”。
他的哥哥郭非回江南任武鄂总队长,叔叔郭屡忠任鄂南交通情报站站长,郭非和他的战友们英勇善战,带领战士游击日伪军的汽艇、汽车,锯电线杆,破坏公路,袭扰日伪驻点,还捕杀汉奸骨干,引起日伪不安,认为“郭垱村是大大的匪窝”。敌人无可奈何就来报复其家属。
1942年12月3日上午,驻鄂城日伪军百余人,在汉奸侦缉队长王春堂的带领下,又窜到郭垱村,逼交郭非,搜抢财物,然后放火烧郭非房屋,引起邻居多家也着火了。
这时,驻在横山头的郭屡忠等人遥望浓烟冲天,立即带领林魁支队跑步赶来向敌人开火,打伤几个鬼子兵,救回乡亲和财物,扑灭大火。料想敌人不会就此罢休,连夜疏散群众外逃。
果然,天将拂晓,一千多日伪军团团包围了郭垱村,在野畈里架起了大炮、轻重机枪四面对准村内,再用喷火器多处放火。端着步枪上了刺刀的敌兵,藏在巷子暗处,窥见火光里逃命的人,立即射杀,顿时枪炮声大作,响彻旷野,震撼天地。兽性大发的敌兵烧杀奸掳,撕啃着烧死的牲畜,疯酒狂饮,火海中,惨叫声、哭喊声、哀鸣声不断。
转瞬间,郭垱村及宋张刘叶等村庄百姓200多家,约700多间房屋和财物化为灰烬,连保桥寺及佛像也都烧光了。有的一家死伤几人,有的家只剩下孤儿,有的母女抱在一起同被射杀,龙钟老人也未能幸免,即使逃到湖中躲在残荷里的小船也被机枪扫射击沉,过路的人也被杀,有的抛尸湖中,江中腐烂后浮起流走。幸好事前进行了疏散,多数人已经外逃,死伤人数估计近百人,敌人沿途捉杀的百姓及死在牢里的人更无从计算。
郭俊的大伯和三堂兄出狱不久就死了,二堂兄打成重伤落下残疾。一时间,郭垱村到处是瓦砾灰烬,浓烟滚滚,村民悲声恸地,残不忍睹。
惨案发生后,中共鄂南工委和中共武鄂工委书记立即赶赴现场,安定民心,慰问受害群众,筹集专款帮助群众重建家园。鄂豫边区党委还组织慰问团前来慰问,及时拍照,留下日寇施暴的罪证。当时《挺进报》、《七七报》和《老百姓报》都派记者到郭垱村采访,分别撰文揭露了日军的这一滔天罪行,延安新华社播发了“郭垱惨案”的消息,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编印的《战士一百课》将《郭垱惨案》列入课本,对军民进行教育。
C
郭俊老人除讲述精彩抗日故事外,还讲述了他的人生传奇。
郭俊,1928年出生于郭垱村,13岁前读私塾。1938年,鄂城沦陷,郭俊的哥哥郭非和叔叔郭屡忠等参加游击抗日,因家里惨遭日寇袭扰,在中心县委的救护下,郭俊逃到江北避难。1942年2月,14岁的他在军分区交通情报局当了收发员。1944年,郭俊调任八路军南下支队(359旅)宣传员、干事。
老人家回忆,1944年2月,他随八路军南下支队从广济(现在武穴)田家镇渡过长江,渡江后,即在阳新三溪口同4000多名日伪军遭遇。打了一天一夜的仗,日伪军逃窜了,这一仗,我军共歼日军300多名、伪军200多名,缴获大炮7门,轻、重机枪20余挺,手枪、步枪、手榴弹、望远镜等甚多,我方也牺牲了几百号人。那天晚上,他带领10位民工、5副担架到前线抬伤员,战斗中,他的大腿部被弹片划伤。
在衡阳,八路军南下支队跟日寇打了最后一仗。当部队经过衡阳山区时,突然接到中央来电:日本已经宣布投降!本来在山上就地休息的部队顿时沸腾了,欢呼了2个多小时才上路。
掉头北上路过郭垱村,渡长江的前一天,政治部的人在村头坟碑上坐着休息,雨后的斜阳使人感到清新爽朗。当时,郭俊还不知道这就是一别4年的家——郭垱村。离家时,村里多是青砖大瓦房,现在满眼是茅草棚子,因为在日军暴行“郭垱村惨案”中200多户被全部烧光。
当时,司令员王震正在问老乡,县城里的日军枪缴了没有?这里离长江还有几里路?渡船有多少?突然,郭俊发现一位老乡很面熟,那是他的一位表叔,他喊道:“星(音)表叔!”表叔看他坐在担架上的样子呆了,郭俊连忙说:“我是田伢!(郭俊小名)”这时,表叔才认出。
郭俊回忆道,不一会儿,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接着,他母亲、祖母也跑来了。妈妈摸着他用毛巾包的冷饭团子就哭出声了,同志们都来劝慰。一会儿王司令员也来了,安慰他祖母:“老奶奶,你的孙子干革命光荣,亲人相见要高兴呀!”当夜,司令部、政治部就在郭垱村宿营,他祖母煨了莲子汤要首长们吃,感谢亲人关照自己的孙子。第二天早饭后,出发渡江,郭垱村离江边只有几公里路,司令员就从这里指挥全军渡江。宣教科的同志都来他家,决定他留下治伤,还给了他5块银元,把当天的行军路线图给他,叫他以后参照地图找部队。
就这样,郭俊留在了家乡。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郭俊等人组织原新四军五师掉队回家隐蔽的一批党员游击武装斗争,开展地下工作,并发起成立了武鄂地下工作团,进行艰苦卓绝威武雄壮的革命斗争活动,于1949年5月14日夜在江南岸烧起三堆大火,迎接解放军渡江解放鄂城。
D
“郭垱应立一碑,碑上雕一像,手指东方,以纪念郭垱村惨案,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如果此事能成,我愿捐资万元。”老人家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听着郭俊老人的讲述,在场的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是啊,郭垱村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郭垱村的古树是英雄的树。
如今,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路边建起一座座厂房,农村变成社区,水泥路代替了泥土路,车来人往,满村红瓦楼房,鸡鸭成群,欢声笑语。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虽然郭垱村惨案的灾难已像天上的行云那样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子孙后代应永远记住日寇侵华带来的战争苦难,珍惜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