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抗倭名将,除耳熟能详的俞大猷、戚继光外,还有胡宗宪、张经、熊桴、谭纶等人。其中,熊桴就是湖北鄂州的抗倭名将。
《武昌县志》卷九古迹篇中记载:“熊桴墓在县东五里,明隆庆五年(1572年),赐祭葬,翁仲岿然,今存。”
400余年的风雨,这位抗倭名将的墓地还能像典籍所记载的那样“今存”吗?近日,笔者和几位车友结伴前往寻找拜谒“熊桴陵院”。
石马,是老鄂城人对熊桴墓标志性的记忆,也就是说,找到石马,就找到了熊桴墓。
骑车来到五丈港,在一位80多岁种菜老人的指点下,我们沿着五丈港南侧排灌闸向内湖方向走,看到一个坡岗从高到低被高高的树木覆盖着,进入丛林后,再沿着小径探索,到达坡底,终于看见了石马。
坡岗坐北朝南,一溜石墙的左侧在杂草和枝丫的覆盖下,有一匹头南尾北倒卧着的石马,右侧一棵小树下杂草丛中显现的石质物,起初辨别不出是何物。没有看见形似墓冢的土墩,以为那一溜石块堆砌的矮墙想必是墓了。种菜老人说,还有一位年长的余忠香老人知道的情况更多。
第二天,我们再次前往考察,墓前左侧站立在石座上的石马为圆雕手法雕刻,马口缰绳、马鞍应有尽有,均为高浮雕。而马颈部的吉祥云、四条马腿和马腹之间为高浮雕,其间采用浅浮雕手法雕有吉祥云图案,马鬃毛、马尾毛、马套颈部挂着的铃铛、垂吊着的流苏条文清晰可见,十分精美。
头南尾北,整个石雕向西倒卧在土墩上,石马保存尚好,遗憾的是,马耳、马嘴、尾巴局部破损。从马头到马臀部长143厘米,马背到底座高147厘米,马头至底座高173厘米,整个马身和石座的宽度为50厘米。从破损部位看,石雕的材质应为质地较硬的麻石花岗岩。
倒在墓前右侧的物件经过清理后发现是2件雕塑,上面一件原来是和左侧一样的一对石马,不同的是,这匹马是头北尾南向西倒卧在下面石雕之上。
石马找到了,真正的墓地是在这里吗?笔者第三次独自骑车前往。到了山岗处,正好看见一位挑着一担水粪慢悠悠走来的老人,他就是余忠香,今年86岁。
老人用手中的竹竿拨开一人高的草丛,将笔者带进了一片树林,林中有一开阔的平地,老人说:“这里就是熊大人的墓地。”
据老人讲,1954年长江发大水,坟上的土搬去做了大堤,熊桴的墓地成了平地,“那是救命,熊大人不会怪罪。”从这以后,熊家后辈人的墓,只能葬在边上,且都围着这块平地。
“熊大人也是当年打鬼子的英雄,死在战场上,皇上买下了这三个山头,让鄂城老家的人接他回来安葬,这山才叫熊家山。那时候没有五丈港,这山背依大江,坐北朝南,几好的风景呀。要是有人来重修熊大人的墓是几好的事!”老人说。
遗憾的是,这里现在杂草丛生,熊桴墓都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修复熊桴墓,也是87岁高龄、原市博物馆馆长熊亚云老先生的梦。当年,熊亚云老先生是首次考察熊桴墓的组织者之一,也是将熊桴墓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之一。
如今,老人家仍关注着熊桴墓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