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鄂州继河北涿州、河南许昌、湖北襄阳、荆州之后,成为第5个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城市。为了探寻这几个城市之间联手弘扬三国文化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鄂州、许昌这两座城市,从古至今有许多有趣的关联现象。由此,对鄂州如何打造三国文化品牌进行了初步思考。
三国时代起于许昌成于武昌
首先,这两座城市不仅历史文化都非常厚重,而且三国前后的历史还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西周时,鄂州为鄂国,史称东鄂,湖北简称鄂由此而来。许昌时为许国,跟鄂国一样,均为周的诸侯国。战国时,两地还先后为楚所据。秦统一天下,设置郡县,鄂州为鄂县,许昌为许县。
汉末纷争,历史将这两个地方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三国时期全国南北两大重要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从洛阳迁都于许,“奉天子以令不臣”,雄踞许昌25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孙权、刘备联军会师于鄂县樊口,并由此出征赤壁,迎战率大军南下的曹操,正式拉开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大幕。由此发端,孙吴先后在鄂县、武昌纵横捭阖72年。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在许废汉立魏,率先立国。刘备接着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221年来鄂建都、改鄂县为武昌的孙权,为了联曹抗刘,于公元222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可以这样说,三国起于许昌,成于武昌。
武昌、许昌同年改名并建都
更为有意思的是,武昌与许昌都由改名而来,改的名都有昌字,改名的时间还为同一年。
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而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县(同时在此设武昌郡)则是想表达“以武而昌”的宏图大业抱负。两地改的名字,在内涵意蕴上可谓异曲同工。还有一点相同的是,武昌和许昌作为孙吴、曹魏帝都时间不久就分别迁往建业、洛阳。
不同的是,武昌先为孙吴王都,后两次为孙吴帝都,还长期为孙吴陪都。另外,武昌、许昌之名虽同样一直沿用至今,但鄂州以武昌县为名止于1912年。因为1911年发生在江夏(三国时为武昌郡所辖)武昌府城的辛亥革命,一举成名天下知。叫了1690年的武昌县改回以鄂为名。
因之,武昌之名给了现在的武汉,且武汉之名就是由武昌之武、汉口汉阳之汉组合而成的。也因此,有“古今两武昌、上下武昌城”的说法,说的就是现在的武汉市的武昌和今天的鄂州(古武昌)。
机缘巧合能否同谱发展新曲
这两座城市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除了都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外,两地还同处中国中部,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惠及两市。
许昌处于中原城市群核心,鄂州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一。2009年,湖北省以省级战略将鄂州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而许昌在河南同样肩负这方面的使命,2013年河南省还在许昌设立副地级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鄂州、许昌两座城市从古到今这么多机缘巧合,能否转化为一起联手共同谱写弘扬三国文化的新曲呢?依笔者看来,眼前至少有两方面文章可做。
一是共同扛起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互动交流的大旗。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这一金字招牌,开发利用得好,就可以通过弘扬城市历史文化,有效扩大城市影响,促进城市更快更好发展,否则就是虚名一个。“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是蓬柴火焰高的道理。5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城市加强互动交流,就一定能把他们共同拥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鄂州、许昌两座城市完全可以联手策划搭建这方面的互动交流平台,形成互动交流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活动。
二是共同联手筹备庆祝武昌、许昌两个三国都城建都1800年。2021年,既是我们国家迎来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喜之年,也是我们两座城市迎来孙吴建都武昌、曹魏建都许昌1800年之年。
在“十三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编制之际,两地若能联手筹划此事并列入专项规划,一定意义重大。
通讯员 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