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廖国峥田间地头“锄”小诗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11-25 语音:播放
“文化天风徐入脑,精神地气渐升温。诗书在手穷追梦,饱蘸乡情颂党恩。”几十年来,68岁的农民廖国峥一手拿锄头,一手写诗,用诗歌充实自己的心灵。2012年,廖国峥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出版了个人诗集《躬耕诗草》。
  廖国峥是华容区蒲团乡横山村有名的老农民。土生土长的他从小就聪明,对看书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读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后,廖国峥就要去放牛,这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利用放牛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如《岳家传》、《西游记》、《水浒传》等。一次,廖国峥在湖边放牛,自己就坐在一旁看书,正看得入神,书突然滑进水里,等他把书从水里捞起时,整本书已经湿透了。这下可把廖国峥急坏了,他赶紧把书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了后继续看。
  在那个年代,别说是上学,就连吃饭都成问题,书更是奢侈品。廖国峥的家境也好不到哪儿去,他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但他心中的“文学梦”始终在。
  廖国峥的学历虽不高,但通过自学,如今也成为村里人眼中的知识分子,被大家直呼为“农民诗人”。1968年,他成为生产小队的“土记者”,常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湖北日报》、《咸宁日报》、《鄂州日报》上。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廖国峥看到哥哥和村里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在写格律诗,他凑过去看,并和他们一起琢磨字和句,从此,廖国峥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拿惯了锄头的手转行去写诗,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创作诗歌对于廖国峥来说,确有诸多困难,但他从不言弃。他买来相关书籍,如《格律诗词入门》、《古今诗粹》、《诗词写作指导》等,“报刊书籍都是我的老师,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为了能够写好格律诗,廖国峥还登门拜师学艺。离横山村不远的何桥村有位学识渊博的程星朗老先生,他对古典文化有一定研究。经人介绍,廖国峥找到了这位老先生,每当完成一首诗,他就来到老先生的家中讨教,老先生也毫不吝啬,将他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从开始写诗到现在,廖国峥已坚持了23年,很多人对其不理解,“你一个农民,写诗又不能当饭吃,更赚不了钱,写这起劲干么事呀?”在廖国峥看来,写诗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如果几天没写诗、没读诗,他心里直痒痒。
  廖国峥写的诗,多数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一次有一首诗困扰了他好几天,诗的前两句写好了,后两句就是对不上。一天傍晚,他和老伴在地里种菜,灵感突然来了,他赶紧用石头把句子写在地上,以防忘记,然后快步走回家,拿来纸和笔抄在本子上。还有一年下大暴雨,廖国峥参加了防汛,看着滚滚江水,他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句子——“汛水涨,江河湖泊洪流满”,后来他在犁田时想出了下句——“地土垒,圩埂坝堤城壁坚”。
  写诗多年的廖国峥在心里一直有个愿望——有朝一日,出版一本个人诗集。他曾把这个心愿透露给儿女们,因家庭底子薄,廖国峥的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2012年,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位领导的支持下,廖国峥终于出版了个人诗集《躬耕诗草》。
  如今,诗歌已成为廖国峥的亲密伙伴。因为诗歌,他结交了很多朋友;因为诗歌,他的生活变得多彩;因为诗歌,他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记者 张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