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的发展与古诗词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2-17 语音:播放
中国古代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传说,西汉时,文帝做了个梦:玉帝命火德星君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很恐慌,便召集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上一计,以灯光替代火光。正月十五夜,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如同白昼,直透云霄。火德星君本不愿生灵涂炭,只是圣命难违,见如此情状,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廷复命去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燃炬,以示纪念。这一天,人们用糯米粉做成丸子,状如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奉火德星君,实际是想用元宵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这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的来历。
  唐代时,元宵节放灯已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夜深不散的场景;诗人张悦诗云:“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隘通衢” 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崔液的诗“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间接描写了元宵节盛况,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的心境。
  宋代的灯会,盛况空前,更为壮观。苏东坡赞曰:“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更有辛弃疾赞颂元宵节灯会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将灯会的场景写得细致入微、动静相宜,堪称绝唱。
  明代灯会更加铺张,将元宵灯会三夜改为十夜。唐寅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灶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人把灯、月、人的相互映衬,游春女的娇艳,笙歌的悦耳,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如此良宵美景,只是人间有,天廷一定无。灯会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欧阳修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去年恋人相约观灯的欢悦,与今年不见恋人的悲伤,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感叹和同情。
  清代继承了传统灯会习俗,描写灯会的诗歌不少。如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第一句以蜂蝶的狂喜烘托灯会的热烈氛围,第二句写观灯人身份之高贵,观灯时间之长久,第三句以灯火喻花灯之明亮,正面描写了灯会的场景,第四句以月光如霜作喻,写灯会宁静的环境、寒冷的春夜,反衬观灯人欣喜的心情。诗句把灯会写得生动、精彩、别致。灯会令人流连忘返,久久难忘。
  民国年间,看花灯和闹元宵的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当代,声、光、电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用于花灯制作,把花灯的发展推向高峰。当代花灯,色彩绚丽,微型巨型兼顾,动感十足,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群众极为喜爱,踊跃参与。
  通讯员  胡绍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