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舞动鄂州激情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2-19 语音:播放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
  省京剧二团编导柯杰深有感触地说:“从年前到年后,从城里到乡下,为了惠民演出,我们团演员昼夜兼程。不过,听到台下观众如雷的掌声,再辛苦也值得。”
  大年初一到初三,省京剧二团在市博物馆门前广场与我市京剧票友联合演出3天,大年初四一大早赶到泽林镇董家咀村演了3天、6场,大年初六晚上连夜赶到庙岭镇大田村连续演出7天,真是昼夜兼程,马不停蹄。而这之前,省京剧二团已经开着演出车连续在全市各村惠民演出了50场,演员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大年初五那天,天公不作美,时不时来点阵雨,但是村民们看戏的热情丝毫不减,笑声、掌声、叫好声充满了整个演出现场。京剧《谢瑶环》《铁弓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优秀传统大戏让村民大开眼界,陶醉在国粹京剧的无限魅力中。
  今年春节期间,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大力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文化知识、送书画春联到基层活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把欢乐送进千家万户。
  【点评】惠民演出真正地做到了惠民,村民们看着都觉着过瘾,还有送春联送书画活动在农村也很受欢迎,惠到实处,百姓喜欢。
  ——网友乡村一枝花
  非遗节目进城献礼
  葛店开发区文化站艺术团团长熊裕炯兴奋地说:“以前都是城里人送戏下乡,如今我们乡下人进城献礼,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葛店虾灯在全市人民面前精彩亮相,让更多的人知晓。”
  2月8日,大年初一,葛店开发区文化站艺术团60名演出人员,在团长熊裕烔的带领下,满怀节日的喜悦与欢欣,带着龙灯、凤灯及虾灯等非遗节目和传统节目,来到凤凰广场举行盛大的拜年演出。金龙宛转,凤灯和鸣,一个个新颖别致、灵动热闹的龙凤呈祥造型,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这些年来,熊裕炯感到退休生活越过越好,便利用自己业余文艺爱好,从2011年开始,创办了葛店文化站艺术团,自编自演了小型多样的文艺节目,在辖区常年演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次到凤凰广场演出的龙灯节目,都是熊裕炯精心编排的,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我市扎根乡土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除了虾灯,还有旱龙舟、活马子、百节龙、威风锣鼓、牌子锣、踩高跷、玩狮子、踩莲船、打铃枪等各种传统文化,充实着农民的业余生活,让十里八乡的农民充满了欢乐与活力。
  【点评】以前只看过玩龙灯,没见过凤灯、虾灯,这些扎根乡土的非遗节目走出那片小天地,更有生命力。
  ——网友荷下听雨
  广场文化深入人心
  退休教师胡绍林在他的QQ空间里对春节文化精彩纷呈发表感言:“年前,我在鄂州日报看到2016年我市春节文化活动安排表,当时就用手机拍下来,今年的文化活动太多,我不想错过一场精彩演出。”
  凤凰广场听楚剧、莲花山逛庙会、西山公园踏青、泽林董家咀听京剧……从大年初一到初七,胡老师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带着爱人、孙子、外孙到处赶场,每天坚持在自己的QQ空间里更新“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图片,让人不禁为之点赞。
  从1月28日至2月19日,鄂州城乡天天有文化活动,特别是广场文化格外彰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场、公园天天人流如潮。在凤凰广场,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楚剧,也可以游园,放风筝、健身、划船各得其所。
  在西山公园停车场停着许多外地牌照的小车,都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人携亲伴友专程赶来游园的。春节才过了几天,大妈们就急不可耐地走出户外,舞动腰身,抖动欢乐。近年来,我市以广场舞为抓手带活农村文化生活,层层培训群众舞蹈老师,吸引更多百姓加入广场舞的队伍,让广场舞成了活跃在城乡的一大文化亮点。
  【点评】鄂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市民的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市政府这几年推广的广场文化,在城乡营造了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物质富裕了,百姓才会对精神生活有更高追求。          ——网友阿拉蕾
  文化熏陶从娃娃抓起
  程潮铁矿学校教师樊亮参加完春节期间市博物馆举行的“钻木取火”活动后,感慨道:“这样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开展得太好了,既能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又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
  2月11日下午,樊亮带着“小部队”径直走向市博物馆附楼一楼大厅,他带着妻子和6岁的儿子及岳母、哥嫂来参加一项亲子活动——钻木取火。
  坐下不到10分钟,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始一一给孩子们发衣服,“把虎皮外套斜披在身上,再系上腰带。”6岁的小樊樊认真穿戴起来,最后系好头绳冲爸爸一乐,妈妈拿起相机拍下精彩一瞬……
  大年初三至初五,14:00—15:30,市博物馆附楼一楼大厅里举办做花灯、制花炮、钻木取火等一系列活动,吸引许多家长和孩子前来参加。博物馆,逐渐成为市民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启蒙基地。
  【点评】赞!赞!赞!为有心的组织者点赞,文化熏陶要从小抓起,小手牵大手,鄂州的文化氛围会越来越浓。                              ——网友幸福的小鱼
  文化传承已成风尚
  喜欢户外活动的幼儿教师陈向东今年过了一个安静年:“利用春节空闲时间,我剪了一些猴的作品,准备开学后送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撒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种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去年,陈向东送了近百张剪纸作品给同事亲戚朋友,还将十二生肖和一些小型剪纸送给幼儿园的一个班级用来装饰教室,为幼儿营造一个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环境。
  去年6月6日,鄂州民间工艺美术馆开馆,作为省民间工艺大师技能传承基地、省工艺美术创研基地,民间工艺美术馆还在二楼设立艺术大师工作室,黄云山、孟翠兰、万水清、范文杰、蓸小琴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为民间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市群艺馆多次开设公益雕花剪纸初级培训班,邀请雕花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孟翠兰、张本炎和剪纸老师顾德授课,培训一批剪纸能手。陈向东就是在培训班学习后爱上了剪纸,并作为优秀学员,被推荐参加首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剪纸培训班,参与社会公益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的公益培训班不仅满足了市民特定的业余文化需求,还使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成为一种风尚。
  【点评】珍爱自己城市的文化精髓,继承它,弘扬它,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市民的责任。                             ——网友爱上巧克力
  记者 刘莲珍 刘磊芳 夏阳 通讯员 黄汉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