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山杨氏文教旧事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5-04
语音:
A、一代宗师 渊源有自
鄂州历史名人张裕钊是清末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大家都知道他是曾国藩四弟子之一,但他的启蒙老师是谁?知道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多了。
张裕钊的启蒙老师,就是离张裕钊家乡东沟镇龙塘村不远的月山村杨慰农。
张裕钊幼时与兄张裕锴师从杨慰农,接受启蒙教育。“师一见之,如涂获珍,加我于膝,饫以圣文,欲落其实,日粪其根,寒迁暑贸,五载之勤。”张裕钊在《祭杨慰农先生文》中,饱蘸深情,记述了恩师对其期盼之殷、培育之勤。张裕钊也因此牢固打下了治学从文的根基。
张、杨两家情谊极为深厚。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慰农堂兄杨清溪曾在张家设馆,是张裕钊父亲张平泉的老师。张平泉与杨慰农是幼时的朋友,2人同在杨清溪门下求学。张平泉去世,杨慰农从襄阳回乡,没有先回家,而是径直来到张平泉墓地泣奠。杨慰农去世时,张裕钊主讲两湖书院,他奔丧设奠,执弟子礼甚恭。张、杨两世之好,成为美谈。
月山文风,泽被樊湖,竟然产生了张裕钊这样的一代宗师,可见当时月山文教之昌盛。
B、水上明珠 地灵人杰
明清时期,月山四面环水,同梁子岛一南一北,是梁子湖上的两颗明珠。
“湖光四面,烟火一村,一山挺出水中,距村前尽里许,团圞如半月形,即所谓月山也……每春风淡荡,草绿如茵,秋月玲珑,波光若镜,却如一幅画图。”“淡淡之风,悠悠之水,亦应有清流独拔之人物,起而应山湖之秀者。”月山人杨廷芳在《月山乡土志》中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月山的景致之美和人文之盛。
月山人杨荫民在《月山杨氏小传》中,分析了月山文风兴盛的缘由:月山一带水厚草肥,鱼苗繁盛,自然生态极为优越,鱼莲菱茭,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杨氏于元代迁居月山,历经数百年,人丁兴旺,渔业发展,经济繁荣,为发展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村民学习文化、猎取功名的很多,举人和秀才辈出,村中不识字的极少。
据月山籍退休干部杨占先统计,自清朝中叶到清末,月山杨氏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达到120多位。杨耕悦所著的《月山杨氏春秋》记载,杨慰农,自己是举人,儿孙中有举人1名,贡生3名,增生1名,庠生3名,国学生1名;杨香谷,自己是增生,儿孙中庠生7名,上庠生4名,创造了月山的奇迹。
C、阐扬文风 启迪后进
月山村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杨崇南,谙悉月山文史。他说,自清朝中叶以后,月山村民为学习文化,获取功名,办起了不少私塾,一时文风大盛,持续到民国时期。小小的月山,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一直保持在7家左右,教儿童读书识字的蒙馆就更多了。
据《月山杨氏春秋》记载,月山不仅有杨清溪、杨慰农2家几代人开私塾,而且还有杨香谷、杨光霞、杨之云等多家私塾,民国时期杨廷芳也开私塾教书。“积学缀文,著述宏富,渊源所及,颇极一时之盛(《月山乡土志》)。”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杨清溪和杨慰农等。
又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清溪,幼聪慧,8岁能文,10岁应府试取第7名,有神童之称。但以后却科场不顺,无缘举业。他隐居教授30余年,以文学启迪后进之士。本族弟子有举人杨慰农、增生杨香谷,均以能文称。著有《清溪文稿》四卷。他一生虽然功名不显,然而弦诵碧溪,弟子遍于樊湖。
杨慰农,杨清溪的从弟和弟子。自幼酷爱读书,在杨清溪门下十年,学问渊博,曾授保康县教谕,同治年间,授襄阳府教授。在保康,他创办东山书院,捐资修建县学署,并纂《保康县志》。在他的倡导下,保康文风大昌,业显登科者接踵不断。在襄阳,他阐扬文风,砥砺士习,一如保康,一直到73岁才告老还乡。
一时知名之士多出其门下,其讲学,以教人读书明理为要。当然,他最著名的弟子还是张裕钊。
D、转益多师 著述宏富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月山不仅文风不绝,而且学子纷纷外出求学,转益多师,探索新知,勤于著述,更胜前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杨厚安进入两湖书院,杨廷芳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杨松如进入勺庭中学,后进入中华大学法律系,还有多人在民国初年考进武昌洋学堂。一个村庄里有这么多人读洋学堂是不多见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杨廷芳。
杨廷芳,初号东来,后改号东岩。191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刻苦自励,3年学成,名登榜首。1918年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受业于国学大师黄侃,攻读语言文字、辞章训诂及经史之学,又师事著名方志学家湖北国学馆馆长王葆心。后任湖北省教育厅科员兼湖北平民教育委员。1926年后,相继应聘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省立职业学校、省立第四中学、省立第六中学、大冶中学简师等校国文教员。抗战期间于大冶、武昌等县,讲授辞章训诂及经史之学,弘扬国粹,传播爱国思想,深得时人敬重。1945年病逝。早年著有《左传古音考》、《史记假借字考》,多发人所未发。还著有《澹岩文集》、《澹岩日记》、《澹岩家书》、《儒学发微论》、《澹岩诗词楹联集》等,可惜历经文革,原稿俱已散失。杨荫民评价说,月山杨氏几百年聚积的文化实由杨东岩总其成,也随杨东岩逝世而终结。
杨廷芳所著《月山乡土志》,分为山川、人物、物产、风俗、学校等章节,语言精美,视野开阔,家国情深,“开创为村落撰志之先例”,被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珍藏。
E、重视教育 矢志不渝
清末到民国时期,月山私塾教育不绝如缕,学子外出求学蔚然成风,有识之士更是筚路蓝缕,开始在家乡创办现代教育。据《月山乡土志》和《月山杨氏春秋》记载,1905年,月山杨氏在北山朝阳寺侧建立一所公立小学,后因经费无保障停办,学童又进入私塾。该校在1931年被大水淹毁。但月山人重视教育,矢志不渝,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杨荫民。
杨荫民,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36年,湖北省教育厅要在大冶(当时月山属大冶县)创办一所小学,他抓住机会,从中周旋,将小学创办于月山朝阳寺,并任首届校长。后因日寇侵华,2年后停办。1941年,月山族人要求重办学校,邀请他任筹建主任,兼任校长。他将南北二庄四所私塾合并,重开三班,传授国语、算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
3年后,学校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杨荫民后在汉口任教几十年,倾心奉献,桃李遍江城。
杨荫民晚年不忘乡情,为鞭策后辈,撰写《月山杨氏小传》。《月山杨氏小传》共3万多字,详细记述了月山几百年的史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乡土资料。
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月山更是人才辈出,建树颇丰,但这已是后话了。
记者 王德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