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欢喜喜爱墨香的摆摊老人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6-09
语音:
没有生意时,便提笔练字
5月30日下午,熊爹爹像往常一样在街头摆摊。去年南浦国际广场开业后,他的摊位就移到了附近,简单的摊位上放着一些手机膜和贴膜用的工具。没有生意的时候,他就拿起毛笔在地上写字。一支笔、一搪瓷缸水,他就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上面肆意挥洒。
这天,他正在写草书,过路的人都停下来观看。突然,人群中有一位女士好奇地问:“师傅,您写的是什么内容呀?”熊爹爹没抬头,应了一句:“唐诗《渔歌子》。”笔上的水渐渐干了,他拿起笔在搪瓷缸里蘸了点水,又接着写。不一会儿,字就布满了地面,熊爹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只见他笔锋一转,原先行云流水般的草书变为饱满的楷书,一个“和”字跃然“纸”上。“有时候兴致来了,就会换字体和风格。”熊爹爹笑着对记者说。
天色渐渐暗了,练了好一会儿的毛笔字,熊爹爹又回到自己的摊位前。趁着空闲,记者和他聊了起来。“生意不是时时有,在这里闲着也是闲着,趁着空闲练练字挺好的。”他说。
其实在这里写字之前,熊爹爹有所顾虑,担心别人说他爱出风头,但后来发现,路过的市民看到他写的字后,有的要了他的联系方式,旁边的店员还为他送来了水和饼干。
睡前看书练字,一不留神练到凌晨
“家里的事情基本被老伴包了,孙女上幼儿园由儿媳接送,我晚上出摊,白天练字,生活十分惬意。”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熊爹爹十分满意。
熊爹爹一般下午5点出门摆摊,晚上10点左右收摊。回到家洗漱后,他不是倒头就睡,而是看看书、练练字,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自己常常练着书法就忘了时间,一不留神天便亮了。
白天,熊爹爹习惯晚起,没有其他的工作,写字就成为他白天生活的一部分。拿笔、蘸墨、挥毫,诗词和警句信手拈来。
熊爹爹的书法全凭自学,早年学习书法时,他比较喜欢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后来看到当地书法家张裕钊先生的字体后,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除了练字,熊爹爹还喜欢流连于书店,淘书成为他的另一爱好。“以前在乡下,没有现在这样的好条件,如今遇到喜欢的书就买了。”买的书多了,他也记不清买了多少。
不过,写地书却是十分偶然的事情。
大约10年前,熊爹爹在武汉中山公园、阅马场等地,看到有人拿着笔在地上写字,他觉得非常有意思,当即向人打听,后来他买来材料自己做了一支地书笔。
回到鄂州后,发现很少有人这样练习书法的。一向为人低调的熊爹爹很不好意思在外面习字,那支地书笔没用过几次就放在家里了。不过,也因为这样,他拿起普通的毛笔蘸水,在家里的地板上写字,慢慢也成为熊爹爹的一种习惯。
近年来,在一些朋友的介绍下,他还经常参加市里的一些书画活动,得到一些朋友的赞许。
坚持写书法,已融入自己的生命
俗话说,字如其人。熊爹爹的字里刻着他的人生。
打小他就偏爱写毛笔字。当时国民经济和家庭生活极为困难,文化用品十分匮乏,在农村想买支笔更是一种奢望。
为了写字,他常常把别人看过的报纸和用过的作业本收集起来练字,正面写完又在反面写,时间长了,他的字越写越好,在学校也小有名气,办专栏和宣传栏都少不了他。
因家庭条件所限,熊爹爹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对于书法,但他一直很执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在老家时,靠着聪明的头脑和精巧的手艺,在当地算是颇有名气,装裱、照相、摄影、写对联、绘画样样都行,逢年过节,或村里哪家有人办喜事,总会想到他。
20多年前,熊爹爹一家来到城里,由于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找份稳定的工作。当姓名作画、设计签名风靡大街小巷时,他就拿起手中的笔,游走在街头和学校附近,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艺术生涯。后来,培训班开始流行的时候,他又办起了书画班,教小孩子学习书法和画画。
面对不稳定的生活,无论干什么,熊爹爹手中的笔始终没有放下,书法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常说,书法教给了他许多,“我喜欢‘常思一二’这个词,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遇上坎坷,或是不顺心的事情也很正常,心态很重要。”
熊爹爹喜欢用毛笔写诗,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句是他常写的内容。他喜欢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刘禹锡身处陋室,却有着高洁的情操。虽然他的生活很清贫,但精神是富足的。”多年来,面对坎坷与挫折,他总能积极面对,对他来说,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就是他心中的镜子。
记者 何晓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