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文化简史》编撰工作座谈会侧记

宁缺毋滥编好书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03-08 语音:播放
2月23日上午,来自我市各界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就《鄂州文化简史》的编撰工作进行了座谈。
  早在2008年,我市部分有识之士,通过政协鄂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启动〈鄂州文化简史〉编写工作的建议》提案,并被提案委员会审定“同意立案”。
  2013年,由市诗词学会和市楹联学会联合发起,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批准和牵头的有关部门支持,成立了由市地方文史专家组成的编辑部,聘请了国内资深学者为顾问。
  编写工作启动以来,全体编撰人员先后到黄冈、武汉、黄石、大冶、南京、上海、北京等省、市和国家级图书馆,搜集、征集历史文献资料(包括电子文本)约8000余万字,其中有《殷周金文集成》《楚文化史》《楚国哲学史》《二十五史》《二十五史别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国志补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十六国疆域志》《宋元方志丛刊》《碑传集》《明清史料》等。
  《鄂州文化简史》内容庞大,共设有11编、45章、153节。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约80%,写出的初稿约有60万字。下阶段,将在继续查阅资料、补充有关章节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书稿。
  座谈会上,执行副主编胡念征介绍了该书初稿完成情况后,各撰稿人就如何提高《鄂州文化简史》的编撰质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余国民、徐胜利2位文史专家介绍了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文化名人与文化状况后提出,很多名人如李白、元结、苏轼兄弟及苏门四学士、丁鹤年、熊桴、李有朋、叶封、陈中孚、官文、王家璧、彭玉麟、张裕钊、柯逢时等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史料,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整理之中。
  “鄂州编文化史,是鄂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全省市州范围内也是首次,意义重大。它凝聚了鄂州人几千年的智慧,是鄂州历史的一面镜子。”鄂州职业大学副教授张靖鸣说,明清的鄂州教育是个重点,也是特色。明代武昌教育的转型,明清时期的县学考试,科举家族的丰富性等都值得关注。比如葛店的范氏家族,也就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最早成员之一范鸿劼这个家族,这些都值得研究。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萧开发认为,鄂州文化史是鄂州几千年以来文化史的总结,没有前人的经验,史料缺乏,想一下子完成,很难达到目标,还有大量资料要补充。方言、民俗是承载乡愁记忆的符号,在这方面,鄂州与周边地区大体相似,不能刻意回避。有的民间歌谣适当收录一些,口头流传的也是特色,如鄂州“三台”和 “八景”,“三教九流”同样是民间文化,类似的应该有所体现。
  我市知名文化学者艾三明说,鄂州有传承的独特文化,比如“武昌鱼文化”和“官柳文化”。现有的篇章从饮食方面谈武昌鱼多一些,这显得太狭隘。再如,把栽种柳树并以“官”字来命名,这是中国官方最早的植树节,这个意义不同凡响。官柳的诗词文化和武昌鱼诗词文化一样著名,应考虑把以上2种文化加入书中。另外,饮食文化过于简略,无法全面反映鄂州的全貌。
  市水务局《水利志》主编夏祖恩认为,家规这一块,不应该删掉,家规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应尽量把多的家规整理进来。
  针对文稿中涉及学术争论、篇幅长短不一、内容的重复和补充完善、史与志关系的处理及校对等问题,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鄂州文化简史》副主编熊寿昌指出,下一步要在与省有关部门沟通、调查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再专门开会进行处理。
  “在编撰过程中,要扣紧文化、扣紧鄂州的东西、扣紧时代、扣紧特色。同时,要尊重事实进行辨析,辨析史料,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市政府原秘书长、《鄂州文化简史》顾问、总审稿人叶贤恩说,不能赶时间,但要抓紧时间,材料宁缺毋滥。礼仪文化方面要专门写,而且还要大写特写。
  座谈会上,大家提出,文章的长短应适度,应突出重点和中心。有些鄂州历史人物有遗漏,有的文体不规范,有的标题概括不准确,有的文章语言风格不统一,有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没讲清楚,有的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也没写出来等。
  最后,大家一致认同,在编撰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求快,宁缺毋滥。
  记者 夏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