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包装盒、卡纸用完了,就用省下来的餐巾纸,用手中的笔速写记录下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动人时刻。
我是一位美术爱好者,不幸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目前,我已治愈出院,正在居家隔离。在住院治疗期间,我被贵州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所感动,即兴创作了一些特殊的速写绘画作品。
A、
2月21日22:00左右,我从鄂钢医院转入了雷山医院,心里很有些忐忑不安。
我刚放下行李,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天蓝色口罩和外框银灰色护目镜的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员,就分批次地进入病室。他们一边嘴里喊着“爷爷”“伯伯”“叔叔”,向我们这些患者打招呼问好,一边询问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病症及诊治经过。
陌生的环境、窒息的空间、紧张的心理,我真是“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想到转院前的我,病情本有些好转,人的精神状况也渐渐变好。转院当天我还在鄂钢医院打了8瓶点滴,来到雷山医院反而又开始发烧了,心里顿觉恼火,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远道而来的贵州医护人员透过护目镜望着我,反复解释正在执行的诊疗方案,并安慰我说:“你们转过来的都是轻症病人,说明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
过了2天,有位医护人员举着一块写有自己姓名和电话号码的纸牌,邀请大家加微信,还告诉我们,如果哪里不舒服、平时有什么困难、日常生活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在刚创建的“医患沟通群”里反映,也可以跟医护人员私下交流。
这时,我开始仔细观察这群从贵州不远千里奔赴湖北驰援鄂州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个个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每天重复做着弯腰、鞠躬这些单纯的“量体温”“测血糖”“量血压”“打点滴”的肢体语言,任劳任怨、一丝不苟。
我真的看不清她(他)的胖瘦、老少甚至男女,唯有那令人注目的眼神,透过厚厚的护目镜,是那样的热情、真诚、纯净、澄澈、无畏和坚定。
B、
一个步态轻盈的小护士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进病室,她就喊我为“伯伯”。我发现,她洁白的防护服上每天变换着不同的名字,“本命法师”“草原阿妹”“本命貂蝉”,几乎一天一个名字。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热爱生活、活泼开朗、充满阳光的女孩。
我加了她微信。“伯伯,你今天还好吧!”“昨晚加夜班,特意去看了你,发现睡得很安稳。”“今天上白班,差什么,给你带过来。”“天气变冷了,要注意加衣服。”这些留言,几乎成了她每天的日常功课。
慢慢聊多了才知道,她还是一个2岁男孩的妈妈。这次到鄂州来援助抗疫,是主动请战。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杨美,真是一个人美心也美的美丽天使。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百灵电话里采访了我。聊到全国众多的美术工作者正以各种不同的笔墨形式表达对抗疫一线人员的敬意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尽管自己身患疾病,但这也是许多人没有的经历。我亲身感受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员的大爱无疆精神,不为她们做点什么,心里会过意不去的。
于是,我找护士借来笔和纸,画起了速写。由于原本不擅长人物速写,第一张的线条有些生硬,且比例失真,并不理想,但表意明确,自己仍舍不得丢。
杨美是我速写的对象之一,小王和小罗的合影照则是我描画的第一张。那天早上,2位小护士敲开门笑吟吟地喊道:“伯伯好!要量体温了!”
我打量着她们,一样的身高,一样的穿戴,一样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胸前斜挂着一样的小背包。那是个白色的棉布小包,上面用黑色记号笔画了一个“十”字,一横的两头各画有一个“心”形,左边标明“贵州”、右边标明“鄂州”,“加油”二字在一竖的下端两侧分开写着。
整幅画面醒目简洁、寓意明了。那个绿色胸牌上写着“贵州援鄂医疗队王雪飞”的护士看见我对小背包饶有兴趣,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亲自绘制的,希望伯伯早日康复!大家一起加油哦,耶!”另一位叫罗娟的小姑娘马上同步配合着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随后也真诚地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把你们治好,等你们完全康复出院后,才回贵州。”
我和同室病友不由自主地异口同声感激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接着,我说希望给她俩拍张合影,小姑娘们愉快地答应了。后来,我将她俩的合影变成了我的餐巾纸作品。
有位叫刘静的护士正好是我所在五病区的护士长。当时,五病区有个12岁的小男孩,整天闷闷不乐。刘护士长天天找他谈心,开始男孩并不理睬,经她百般开导后,才了解到他的爸爸也被感染了,住在八病区。小家伙失落苦闷,不愿意接触人。刘护士长知道后,主动接近他,想尽办法逗他开心,还认真地组织医护人员跳起了《明天会更好》的舞蹈给他看。终于,孩子开口了,只要看见刘护士长,就喊她“干妈”!
三八妇女节那天一大早,一群女护士陆续来到各病室,给大家送自己亲手折的千纸鹤,送贵州的土特产和送祝福,有的女患者被感动得噙着眼泪跑到走廊里唱起了歌。不一会儿,大家都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整个病区一时间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C、
与医护人员接触多了,才明白她们工作的不易。
她们每天最少要连续工作6至8个小时,中间不能上卫生间,不能喝水,从头到脚的武装让人透不过气,所以常常是防护服外寒风凛冽,里面却是大汗淋漓;疫情防控带来购物困难,她们考虑到好多病人住院时间长,担心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不够,这些美丽天使把自己在宾馆里的用品节省下来,消毒后带进病区,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了解到这些,我不由得为自己当初的误解、抵触甚至莽撞、冲动而愧疚。
耳闻目睹着感人的故事,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心里总不能平静。我应当为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州恩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心情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越来越迫切和强烈。
我考虑到他们都穿着白色防护服,戴着天蓝色口罩和银灰色的护目镜,外形臃肿而外观又差不多,全身勾画难以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便决定局部描画他们的面部,刻写各自不同的温暖而笃定的眼神。
于是,就有了近20张餐巾纸作品里的零星记忆,“贵州鄂州加油”的罗娟和王雪飞、“我们是一家人”的刘静、“人美心美”的杨美、“舍小家顾大家”的陈铭俊、“远方贵人”的苟雪娇、“无私奉献”的苏如袖、“美丽天使”的姜继英、“大爱无疆”的廖江英、“新时代英雄”的贺芳、“星夜北行化疫为尘,看风化雨聚力为坚”的五病区当家人尘坚主任等……
“幸得贵人莅,助鄂灾难排。感历殷殷情,尽付画笔裁。”看了我的这批特殊作品,一位网友留言道。
肖老荷(化名)口述 记者 夏阳 整理
编后
3月初,肖老荷(化名)的空间里突然冒出一行字——“我终于要出院了!”朋友们看了都有些错愕,难不成他中招了。果不其然,他2月4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了鄂钢医院,后转到建成的雷山医院。住院前期,他一直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朋友联系,甚至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
确诊患病,心有阴霾,人之常情。不过,随着病情逐渐好转,肖老荷的心霾渐散,心窗渐开。不仅如此,他留下了一篇篇心路历程。其中30张速写贵州医护人员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有的是在药盒、包装纸上描画,还有近20张速写是在餐巾纸上完成的,想必这些画最能表达他创作时的心情。于是,就想请这位老友讲述一下作品背后的最初想法。他说很巧,市博物馆也希望他能将住院期间现场为医护人员的速写捐赠出来,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市博物馆与我不谋而合的请求,又将肖老荷拉回到那个难以忘却的经历中。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亲身经历肖老荷的病患过程,也没有亲历贵州医护人员待病患如亲人的感受,但从肖老荷的讲述中,是这些医护人员用大爱、细心平抚了病患不安的心,也给病患留下了深入心灵的感激和留念,这便是世之情人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