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给自己松松绑吧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2-06-08 语音:播放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进行中,中考也随之来临。有家长说,此时他们正经历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孩子和这个家的前途就在此一搏了。很多家长往往是粗线条武断地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将来就一定有好的出息。其实父母的责任就是从小给孩子灌注一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五彩路还得让孩子自己去走。
  A、家长首先要放松
  “每个焦虑的考生背后几乎都站着一个焦虑的家长。因此,大考当前,家长首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陪伴孩子度过人生的这个重要关口”。市四中的陈克强老师告诉记者,这个时期的考生,心态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家长情绪的影响。
  为此,家长可以将紧张的心情藏在心底,不妨将考生当成一个毕业工作了的大学生,把“考试”当成考生正在进行的一个课题。这个时候,要对孩子有信心,更要相信经过了成人仪式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做好这个“课题”。家长要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给孩子提供好的复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太多的希望和顾虑,不要让已经压力很大的孩子再去承担。
  “在这样的假设中,家长不会再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也更容易与孩子沟通。”陈老师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专心”和“尽力”是两项很重要的素质。家长可以把高考当成培养检验孩子这两项素质的一个过程,不要要求太多。这个时候,陪伴的力量比整天提醒孩子学习、看书要重得多。不少家长在考前反复提醒孩子要用心,要用功,这样的提醒本身很容易让孩子分心,用偶尔的长谈代替这种提醒,可以很好地稳定考生情绪。
  B、给孩子以宽松环境
  大考当前,不少考生心理陷入焦虑、恐慌和压抑中,频频有考生选择极端的方式逃避这场考试。为此,陈老师提醒广大家长除了给考生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外,更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免出现不该发生的悲剧。
  “情绪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更是做事成功和高效的保障,对考生也是如此。”陈老师对记者说,不少家长考前只片面关心孩子的成绩有没有提高,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却忽略了孩子每天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孩子出现了考前抑郁,却还是被家长逼着看书学习。在他看来,关注孩子情绪状态最基本的办法是“爱”。只要家长摒弃对孩子“分数”和“前途”的过分关注,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重,细心观察,总会找到与孩子沟通的突破口。
  陈老师表示,即使是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孩子,如果是正常状态,也会表现出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焦虑、紧张、自我评价低等现象,家长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和孩子沟通,为孩子的高压心理“松绑”,必要时不要回避到专业机构咨询和治疗。毕竟,健康成长比考上大学更重要。
  C、家长不要先“被考”
  市六中的廖老师告诉记者,她经常听到家长言之凿凿:“家有考生,真难啊!”可是,孩子们的心声,家长却不一定都知道。
  “小彭(化名)是个男生,今年17岁,高三学生,最近一个月以来,心烦气躁,尤其在家里感到压抑。据其描述,以前回到家,都是先吃饭,说说笑笑聊两句,再回屋学习。现在,每次回到家,听见屋里明明有电视声音,知道他一回来,电视声音全无,父母满脸堆笑,连连说‘儿子辛苦了,快吃点东西,赶紧学习。’这还不算,每到周末,想看个报纸休息会儿,他们都会说时间紧迫,等高考后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小彭为此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他也知道高考何等重要。”廖老师说。
  据廖老师介绍,高三、初三考生的家长现在存在很多“被考”的现象,其焦虑紧张程度完全不亚于考生。“表现有孩子在家,绝对不能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等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家人之间说话轻声细语,走路蹑手蹑脚,尽量把声音压到最低;不吃任何零食,以防有响动影响孩子学习休息;一切东西靠边站,考试最重要,整天无心工作,担心孩子丢三落四;家长对孩子要求高,认为考试成功可以光耀门楣,结果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失眠;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提醒吃饭,提醒穿衣,提醒路上注意安全,提醒带好文具,提醒……本来这些提醒无可厚非,但对于考生而言,反复唠叨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
  廖老师指出,家长切勿越俎代庖,家长只要做好自己。考生心目中理想的家庭备考氛围应该是温馨、舒适、和谐的;家长切勿拿其他孩子和自己孩子比较;别跟孩子成绩太“较劲”。毕业前的学习之路不仅是知识的考验,更是心理的历练,几次模拟考试下来,他们就像出征的将军,也会有筋疲力尽之感,只要一直在努力着,家长应对孩子多鼓励。做好后勤保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长后期做好服务工作,少言语,少掺和,懂事的孩子不要过多干涉。饮食搭配上不要改变太多,符合平时的生活习惯即可;不临时“过分”关心孩子情况。平时不管不问,临近考试,问这问那,这是最让考生头疼的事情。
  D、紧张家长有四种“外衣”
  在和高三和初三学生家长的谈话中,记者发现不少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利于孩子考试的氛围。
  焦虑监工型———把考试同孩子的终身前途紧紧连在一起,有的家长还把它视之为对自我发展失落的一种弥补,孩子的成功就等于自己的成功,于是不停地唠叨一定要好好考,不要偷懒,借着送咖啡、点心的名义察看孩子是否在埋头苦读。口是心非型———表面上让孩子要放松,不要紧张,可自己的表情、语气和神情又将焦虑表露无疑。
  声东击西型———不直接对孩子提要求,但总是谈论东家的女儿考得怎么样,西家的儿子又在哪所名牌大学读书,某某大学出来的学生又如何如何等等。
  小心翼翼型———一切都为考试让路,电视机关掉了,说话的声音也变轻了,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看孩子的脸色,家里变得特别沉寂。
  E、七妙招送给家长
  市一中老教师余亚雄说,最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平和、具有支持性、成长性和促进性的家庭氛围。
  他说,首先,家长自身应对考试持有正确的态度。有研究表明,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并不意味着不求上进,而是让人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他人的优秀,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抛弃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自我期望和目光短视的自卑,进而提高成功率。家长应让孩子明白,高、中考只是人生若干考试中的一种,它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终结,是否拥有名牌学校的背景,丝毫不阻碍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其次,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关注和倾听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在埋怨、不用功后面隐藏着的诸如自卑、压抑、觉得不被重视和理解等潜在危机。不要以忙碌为借口而心不在焉,也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打断孩子的话语,或是觉得与学习考试无关而漠不关心。家长应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适宜的场合,让他们倒出心事和烦恼,渲泄压抑的情绪,减轻压力。
  第三,家长可以学一点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健康成长的心理辅导方法和说话技巧,经常和孩子交流,给予及时的引导、欣赏、鼓励和支持。
  第四,家长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应该从心底里相信孩子,他们已经尽力了。如果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理解与支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缓解压力的途径。闭口不谈或过多地谈论考试,这都会产生压力,适当的谈论并不是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而是了解孩子对考试的看法,存在的问题,打消他们的顾虑。
  第五,抛弃那些让孩子觉得羞愧、失望、自卑、疏远的“教子口头禅”。你没救了;你不是读书的料;这辈子你是没指望了;我怎么会生了你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你怎么就是不如人家某某呢……没有谁喜欢被指责。如果你对孩子有不满意的地方,你可以用鼓励的方式引导他向可以改进的方向行动。例如,“虽然成绩暂时还不够理想,但比起上一次你有了不小的进步。我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你是怎样取得进步的?”
  第六,创造轻松自然的家庭气氛。家长应有意识地注意协助孩子休闲放松,家里经常放放音乐、看看新闻,聊聊时事话题,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帮助孩子调节紧绷的神经。适当的增加营养是必需的,但没必要过分依赖保健品,而且饮食的调整要以孩子适应为准。
  最后,别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请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让他们去发泄、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F、家长要学会给自己“松绑”
  儿子正在参加高考的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化有一个大毛病,就是父母但愿“独子皇孙”学得一门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将来不饿饭,但是,对于诸如立身处世做个好公民,这类最基本的学问却不甚了了。老实说,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甚至不如美国的一面。比如,美国就不存在为了应付考取状元的升学考试,把孩子关在房中受尽十年寒窗的精神苦刑,也没有因担忧孩子升学而终日心惊肉跳,他们的教育从孩提时代起,就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美国人对孩子很疼爱,却不娇生惯养。每逢节假日,他们都支持自己的小孩子独自出门旅行。孩子大了,就把他们轰出去,叫他们自己去谋生。美国人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他们把孩子强调的独立意识同等地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小就与大人分居,自己有独立的房间,摆设布置全任由自己,大人很少干涉。孩子也认为,依赖父母是无能的。
  说到这里,周先生感叹:“我想到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必定曾经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约束的社会,必先是约束孩子,在这方面,我们为父母者过去乃至现在都做了许多愚而又蠢的事情。”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子女自然应该爱的,但不必待之如至高无上的皇帝,书自然应该让孩子读的,但不能仅限于那几本书,孩子未来的前途自然也是应当考虑的,但人生道路是宽阔的,无可限量,何苦只给他们指引一条路? 记者温博侃 特约记者赵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