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路是我市最繁华的一条街,卖吃的、卖衣的、卖鞋的、卖报的,加上逛街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在这条街的某一个墙角,支起了一口大灶,灶上放着一口奇异的大锅,锅壁上粘着一个个刚刚进炉的馕饼, 几分钟后,馕饼开始变黄,隐隐的香味便传出来,烤好的馕饼堆放在桌上,令人眼谗,路人纷纷停下脚步购买。这个我市独一无二的新疆馕饼摊,就是来自新疆的古蕴纱一家经营的,他们在鄂州已经生活了两年。
馕是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两年前,34岁的古蕴纱(新疆语音译)一家从新疆和田来到鄂州,之前,村里很多人家都到全国各地做馕饼,生意好,馕饼广被汉族人民接收和喜爱。古蕴纱夫妻也想带一家人到内地来做馕饼。夫妻俩考察了很多城市,前年底,他们来到鄂州,想寻个好地方烤馕饼,住在旅社里,走遍了鄂州,发现竟然没有馕饼摊,两人高兴坏了,立即打电话告诉在家里的两个儿子,全家人决定到鄂州来生活。
古蕴纱的大儿子叫阿布里提甫,今年十六岁,那时在新疆读书,已经快毕业了,小儿子正要上小学,到内地来上学,也是夫妻俩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初来鄂州时,他们租下房子,找好南浦路边的一个人来人往的墙角,摆出生意摊。但是他们听不懂鄂州方言,尤其是古蕴纱,感觉自己寸步难行,因为她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认识汉字,根本无法与人交流。第一天做出的馕饼,没有多少顾客光顾,加之不懂汉语,也不会吆喝,顾客来问,古蕴纱只能伸出两个手指头,告诉价钱。
第一天生意开张后,他们感觉鄂州人的饮食习惯以吃米粉和热干面为主,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到过新疆的人,看到馕饼便会伸出大拇指,毫不犹豫地购买,这批顾客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古蕴纱对丈夫说:“不怕他们不买,就怕他们不尝,只要吃过一次,就会再来!”
夫妻俩开始守摊,他们的小儿子也常来帮忙,因为孩子小,语言适应能力更强,他到鄂州不久就学会了听鄂州话,在一边帮妈妈收钱,俨然一个小老板。
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夫妻俩把每天卖300个馕饼当成奋斗目标。馕饼的制作分两部分,四分之一用羊酥油调和,四分之三用盐水和发酵粉调和,再揉合,发酵2小时,就可以烤制了。做时先弄成饼状,然后抓住饼的边上转,让两边厚一点,形成一个圆形,然后在外面抹上芝麻、油,撒盐,再送进馕坑里烤制,一切都是严格按照传统方法制作,保持了新疆馕饼的原始风味。古蕴纱说,正是这种原始的风味,才能吸引顾客购买,这也是新疆馕饼得以在鄂州生存的根本。
古蕴纱夫妻俩早上三点起床发面,预计早上可能卖出的饼数。开张没过多久,来买馕饼的客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每天卖几十个,到现在每天可以卖出310至320个,顾客群非常稳定。古蕴纱说,馕饼有很多种,有窝窝馕、芝麻馕、甜馕、咸馕和肉馕等,他们做的只是馕饼中最普遍的品种芝麻馕。
古蕴纱的大儿子阿布里提甫刚满十六岁,长得非常“洋气”,很帅。记者采访时,他的妈妈依然听不懂汉语,所有的问题都是阿布里提甫来回答的,他告诉记者,他在新疆读过书,学过汉语,但主要学习的还是新疆维吾尔族的语言和文字,从学校毕业后,跟随父母到鄂州生活,因为语言交流没有很大问题,他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每天除了跟妈妈一起做馕饼,下班时间,他也和同龄的男孩子一样,逛街、上网、玩游戏、看电影,他说他非常喜欢和汉族人民一起生活,鄂州人民的友好和热情,让他们生活得很开心,没有那种被隔膜的感觉。
阿布里提甫还有一个亲戚在他们摊点对面卖新疆烤肉串,表哥也在鄂州打工,他们租住在一起,和和美美,勤奋努力。
现在,古蕴纱家的馕饼摊每天分早晚两次出摊,一般不到晚饭时间,就把全天的定数卖完了。晚上他们在家看看电视,逛逛街,他们的饮食也和汉族人民一样,在鄂州生活久了,他们也喜欢鄂州的地方小吃,像豆丝、米粉、热干面,都很受他们欢迎。
记者 胡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