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贩子”的养鱼“扩张”之路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2-08-22 语音:播放
20岁开始养鱼,1991年砸碎“铁饭碗”另起炉灶,在洋澜湖渔场承包160亩水面养鱼;2002年因退渔还湖转战段店镇庄屋村,承包150亩土地继续养鱼,投放生物肥料养殖,实行订单销售,基本实现机械化管理……在水产养殖这个“战场”上,自称“老贩子”的王火保是越战越勇,雄心勃勃   近日,记者跟随华容区段店镇工作人员来到位于该镇庄屋村9组的水产养殖基地。这家养殖基地主人叫王火保,他风趣地称自己是养鱼的“老贩子”。20岁,他就在夏大湖农场养鱼,多年的养鱼经历使他对养鱼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不变的是他对鱼的朴素情怀,如果要说变化,那就是他砸碎了自己的“饭碗”另起炉灶,实现了人生的角色转换。1991年他到洋澜湖渔场承包水面160亩,这一干就是12年。12年一搏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由以前家庭经济入不敷出一跃进入小康阶层。2002年,洋澜湖退渔还湖,王火保失去了战场,他对妻子说:“我还得找个地方养鱼!”
  段店镇庄屋村是王火保妻子的家乡,他把下一个战场选择在那里。这里的土壤是沙性土,按说不适宜养鱼,熟知养鱼技术的他愿意接受挑战。“改造好这片土地,于己于家乡都有利。”随后,他承包了150亩土地。
  筑堤和水电路三通花去了24万元,由于沙质土壤投肥量呈3倍增加,第一年亏掉了35万元。坚强的人从来就不会屈服于挫折。王火保通过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他决定下一步主攻方向是增加蓄水量和提高地力。通过开展种青养鱼,种了8亩地的苏丹草;从中科院引进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以传统的养殖经验来看,使用化肥省力高效,但王火保坚信自己的决策,半年后,他将两种不同饲养方式收获的鱼作比较,吃生物肥料的鱼比吃化肥的鱼超重1/3,而且肉质细嫩鲜美。2004年,王火保的150亩鱼池全部用上了生物肥料,8口鱼池全部是黑泥清水,这正是他渴望达到的境界。也是这一年,他的鱼实行订单销售,还吸引了武汉、黄石的客人前来垂钓。
  王火保说:“现代农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实现机械化和有科技含量!”他购买了增氧机8台、投饵机5台、大小水泵8台、割草机2台、机动船3只,养鱼管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科学的力量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低调地对记者说道:“每亩的平均产量均在500公斤,总收入60万元,纯收入15万元,在市区建起一栋三层楼房是不成问题的,日子是越过越惬意了。”
  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初步的胜利,下一步他将健全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把养殖基地建成我市一流的养殖场和休闲娱乐渔家游场地。
 
  记者 纪甜一  通讯员 姜学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