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2-09-12 语音:播放
           
听说鄂州经济开发区杜沟村有一对结婚74年的92岁老人,他们身体健康受人尊敬,记者近日前往这个被江水环抱着的村庄采访,刚叩开一栋明亮宽敞的楼房大门,只见一位面色红润的老翁正半躺在靠椅上,凝神翻看《诸葛亮》一书。坐在不远处一位年迈的老太正摇着蒲扇纳凉,在一旁站着的男子说:“这就是我的父亲杜楚斌和母亲李秀英老人。”听记者说明来意,老翁放下手中的书本,打开封存的记忆,曾经被岁月冲淡的往事再现眼前。
  杜楚斌老人出生于1921年1月,属鸡,今年已满92岁,老伴李秀英与他同年,比他小9个月。杜老13岁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穷,他念了三年私塾就到县城一家制笔厂打工谋生。李老娘家也很清贫,他俩经媒妁之言结合在战乱的1938年,至今已经风雨同舟74个春秋了,可谓为“白金婚”。
  “要谋生,到阳新”。当年,面对清贫如洗、家无分亩土地的严酷现实,作为长兄长嫂的他俩只得携家带口离乡背井去阳新打芦席,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一去就是10余年,他们的老大、老二都先后出生在他乡,直到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才搬迁回杜沟安家落户。从此,他俩更加互敬互爱,凭着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使全家生活出现了新的转机。
  成立人民公社后,国家工业建设和水利工程经常需要大批农民参与,杜楚斌怀着向党报恩的纯朴思想,多次报名。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末参加黄石电厂建设,他身先士卒,成为一名出色的领队。老人说,那时他年纪轻,浑身是劲,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得奖的汗衫、背心总是穿不完。进入老年后,老人不愿坐着享清福,在樊口建筑公司当保管的那些年,对公司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管理得十分到位,被职工称为“红管家”。
  老伴李秀英儿时虽然没有机会读书,但当年的她却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那个年代,女孩都要裹小脚,可她敢于顶住来自父母和各方的压力,裹脚裹到半途时毅然甩掉了裹脚布,逃脱了裹脚这一关。在杜家,她肩挑下地干活和料理家务抚育子女两副重担。家里井井有条,子女读书成才,李秀英老人功不可没。
  垂暮之年逢盛世,身健心宽乐晚年。74年的长相守见证了杜楚斌和李秀英老人的相濡以沫。杜老虽然90有余,依然腰板硬朗,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与人说话声音洪亮,走起路来步履矫健稳重,这与其善学习、爱运动、重养生莫不相关。老人从小喜欢读古典书籍,现在仍不时看看武侠小说和历史名著。他一直关注国家大事,每天晚上必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儿孙们拿回家的党报,他总要浏览一遍,并把认为重要的新闻与老伴共同分享。为了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他隔三岔五与老人们聚在一起玩玩纸牌,聊聊天,以消磨时间,愉悦身心。他的大儿子说,老人生活很有规律,平时起居有度,经常走路,不嗜烟酒,基本吃素。在几十年的同餐共桌中,李老太也养成了与杜老差不多的生活习惯。两老之所以老来恩爱如初,活得健康,长寿至今,这一点恐怕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老人如今儿孙绕膝,四世同堂,里孙外甥就有20多人。为了不给儿孙们添负担,两老一起独立生活,逢年过节,儿孙们都争着将老人请去喝酒,送上好吃的东西,让其享受天伦之乐。老人以前的生活费用全靠儿子们供给,近两年老两口每月可领取的退休费及高龄补贴等有1000余元,杜老笑着说:“这些钱我俩当月怎么用都用不完啊!”市区老龄部门很关心两位老人,每年都要驱车登门看望,嘘寒问暖,送上慰问金,体贴入微。对此,老人感激不尽。“月月有补贴,年年有人看,我们现在享受到了‘老红军’的待遇呀!”老人风趣地说。
  没有经受严寒的人不知道春天的温暖,饱尝新旧社会甜酸苦辣生活的老人说:“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我们早就见阎王爷了。”是啊,只有今天,老人长寿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祝愿杜楚斌、李秀英两位耄耋老人健康如意,活到百岁!
 
  特约记者  徐木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