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科普缺失让人忧心 “大米产自超市”、“红薯长在树上”、“棉桃是一种水果”、“油菜是观赏植物”……当这些话从孩子嘴里发出,家长啼笑皆非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担扰。 生活远离大自然,没有爬树、捞鱼、摸虾,作家三毛的笔下,这类孩子被称为“塑料儿童”。如今,专家把此类情况称为“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儿童在户外玩耍的场地和时间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儿童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从而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当孩子户外玩耍的时间被挤占,电子产品盛行让他们沉迷,“自然缺失症”的蔓延似乎不可避免。 家长对科普活动充满渴望 “周六带孩子到葛山去玩,孩子把鹅认成鸭子,把梧桐当成枫树,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他也不认识,那一刻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平时功课多,接触大自然少,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林女士一想到孩子当时的反应就隐隐担忧,因此十分关注各种群里组织的亲子游户外科普活动。 数据显示,我市亲子科普游人数近年来出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一些家长对带着孩子到各大城市的科技馆体验科技的神奇舍得投入。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家长们参与亲子游的方式也由最初的呼朋唤友自己组织到现在的参加网络群的一些活动,“亲子科普户外活动”一直是各大网络群的热门活动之一。 “亲子”家庭科普模式受追捧 近日,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的青少年科普活动较往年相比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市科协的皮主任向记者介绍,较以前未成年人科普活动来说,在组织形式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亲子”家庭科普模式受市民追捧。这种模式探索以少儿为纽带、家庭为单位、网络报名为平台、组织家庭参与,市科协承担展教、交通费用。随着 “大手拉小手”金秋地质科普行、小记者走进爱因斯坦等家庭式“亲子”科普活动的开展,这种科普模式纷纷受到了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网友的热情赞赏,大家都希望这种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的科普活动能多多开展。 “亲子”家庭科普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报名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发动社会力量牵头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鼓励少儿独立的同时也提倡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突出家长的作用,从而调动家庭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突出少儿的能力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少儿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皮主任向记者介绍,今年活动开展得较多益于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市长奖的设立,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由市政府设立,以市长名义表彰的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最高荣誉奖,今年共有3名青少年获奖。 谈到未来科技活动的主题和重点时,皮主任说,市科协将会把“亲子”家庭科普模式继续并深入,从而达到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将这种模式融入到更多的科普活动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