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昨日,超市里各种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礼盒摆满货架;街边卖玫瑰的女孩在声声吆喝;西餐厅里一对对情侣在享受浪漫大餐……这一天,“甜蜜经济”热袭鄂州。
鲜花、巧克力走俏
8月13日,记者走访市内多家商场发现,七夕的到来真让众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在新世界商厦附近的一家花店里,来来往往的客人络绎不绝。店老板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这两天玫瑰、百合等鲜花销量大增。当然,与销量一起涨起来的还有价格。
“一枝红玫瑰,平时也就卖10元钱,七夕居然涨到了30元。价格也不是这么涨的吧。”正在这里买花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在某大型超市食品区看到,主要通道已被巧克力柜台占据,悬在空中大大的“爱心”让空气里流淌着浪漫的气息。这些品牌巧克力包装十分讲究,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其实也就买了个包装,巧克力的味道和分量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正在购物的刘小姐说。
不仅大街小巷飘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网络上的“七夕”也是红红火火。记者在淘宝网搜索栏中输入“七夕节”,显示出150万件“宝贝”。这些”宝贝“网罗了方方面面,可谓是无奇不有。其中,情侣玩偶独占鳌头,数据显示,一家店一个月内卖出了近2万个玩偶。
甜蜜成了负担
说到“七夕”,鲜花、巧克力这对“好伙伴”是少不了的。七夕当日,鄂州多家大型超市、花店的巧克力、鲜花销量成倍增长,老板乐得眉开眼笑,而逐年激增的七夕节花费也开始令不少年轻人 “苦不堪言”。
“其实我最怕过什么情人节、七夕节。情人节也就算了,还来个七夕,真是不知道该送女朋友什么礼物。”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己不是个浪漫的人,年年的鲜花、巧克力让女朋友早就厌烦了。“今年不送礼物了,干脆就邀她出来吃个饭。”
无独有偶,在鄂州职业大学上大二的小张也给记者说起了烦心事儿。 “我给你算一笔账,去年七夕的时候,我送了女朋友一只腕表,1000元。然后又给女朋友买了一束蓝色妖姬,150元,一盒德芙巧克力,70元。晚上又带着她去了一次西餐厅,花了近200元。也就是说去年七夕我总共花了近1500元钱。”小张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从家里拿的生活费只有800元,钱不够还是找同学借的。“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末了,小张用这样一句话给自己作了总结。
如今,七夕情人节的甜蜜氛围早已被无所不在的商业气息所覆盖。记者发现,节日名为七夕,但一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七夕节是从何而来。在这样的传统节日,多数人只注重形式,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却难觅踪影。对于不少市民而言,七夕只是个“甜蜜的负担”。
链接: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