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嫂家门口缝起名牌衣裳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3-07
语音:
“名贵服装,请勿动手”。在一些品牌服装店,这种提示让人不敢轻易试穿。不过,说不定,你遇到的某一款名牌服装身上,会有你熟悉的邻居嫂子手缝的一针一线。
这不,昨日中午,在沙窝乡渔坝村,记者见识了这样一群嫂子。在中国十大名牌服装之一的美尔雅西服上,就有她们手缝的功劳。
渔坝村村委会办公楼的后院,停着一辆美尔雅的厢式货车,几名工人正在将一包包的专用服装包裹往车厢里扔。上了二楼,掀起一道布门帘,眼前是一个小型制衣车间,空调吹出的风暖暖的,几排日光灯照得亮亮的。
与一般的制衣车间不同,这里没有缝纫机,只有针线盒,三两名女工围坐一张工作台,在灯下细致地给一件件半成品的西服缝线。那情景,如同在家缝补衣服,女工们边缝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
杨仙桃是这些女工中的一位,渔坝村李家湾的媳妇。她说,这是美尔雅手缝分厂一个加工点,一共有30人上班,每个人的家都在附近的村湾,每周上6天班。“其实,不用一直待在这儿。活儿来了,加工点的班长就打电话通知每一个人,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活,计件拿工资,多劳多得。”她说。
在这里上班的多是附近的嫂子们,她们给每件衣服挑匾、手工缝袖子。“每一处有多少针,每针有多长,都有严格的标准,按照工单做就行。”杨仙桃说。
“就在家门口上班,做名牌服装,工资怕不低吧?”记者笑着问。“看各人做的多少,一个月两三千的有,一千二三百的也有。”几位女工争着解释,“这比以前在湾里打牌强多了,不但不输钱,还赚钱。”
渔坝村地处偏僻,这个名牌服装的手缝加工点怎么就看上了这儿呢?原来,这还是村里的3名妇女引进的项目,杨仙桃便是其中一位。
“以前,我们三个人在杨叶平石村的一个加工点上班,成了业务骨干。2006年,听说美尔雅还要建加工点,我们就主动找到手缝分厂的领导,想把这个点设在渔坝村,为村里的姐妹们也找个事做。”杨仙桃说。
杨仙桃她们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厂方的同意,还取得了渔坝村村委会的支持。从那时起,渔坝村的嫂子们开始在自家门口缝起了名牌衣裳。
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