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巧手生花成剪纸达人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03-09 语音:播放
鸡年大吉、喜鹊登梅、富贵有余……这一幅幅图案精美的剪纸作品,出自74岁老人蒋桂英之手。虽然学习剪纸的时间不长,但她依旧兴致盎然、难以割舍。“一个人如果喜欢做一件事,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再难都能学会,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
  在蒋婆婆儿时的记忆里,有一段关于双喜字的记忆。那一年,蒋婆婆十多岁,一位亲戚结婚,在亲戚家里,她遇到了一位会剪纸的妇女。只见那位妇女拿着剪刀,张张红纸很快在手上变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妇女魔法般的技巧深深地吸引了她。后来,蒋桂英便缠着大人们要了一个双喜字,藏在了书中。
  虽然十分喜爱剪纸,但蒋婆婆一直没有机会学习。随着时间的流逝,蒋婆婆已忘记了这段小插曲。没想到,这段记忆却在几十年后重新解封。
  2016年10月21日,邻家一位婆婆说,百子畈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有老师在教剪纸,刚好那位婆婆的同伴有事无法参加学习,她便央求蒋婆婆随她一起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蒋婆婆和她一起来到了百子畈社区家庭服务中心。
  教剪纸的是市剪纸学会的会员胡秀平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胡老师的手依然很灵巧,在她巧手的裁剪下,寿桃、白菜、蝴蝶等形象栩栩如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学会剪双喜字,胡老师自编了四句顺口溜:“一张红纸折两下,半个喜字纸上画,4个口中藏内涵,剪成双喜笑哈哈。”老人边念顺口溜边教大家剪。在胡老师的指导下,蒋婆婆成功地完成了剪纸作品。
  从那天起,蒋婆婆就被“拴住”了,再也挪不开半步。一有时间,她就拿着剪刀和红纸开始琢磨。为了更好地学习剪纸,蒋婆婆留下了胡老师的电话。每当完成作品后,蒋婆婆都要向胡老师请教。从胡老师那里,蒋婆婆了解了剪纸的历史、鄂州剪纸的现状、剪纸技法等知识。虽然平时很少见面,但胡老师也被蒋婆婆的热情感染了。胡老师每次来百子畈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授课时,总是有意留下一些样稿,让学员拿回去学习。蒋婆婆每次都会要好几份,完成“作业”后,便及时拿给胡老师看。
  剪纸需要耐心,必须平心静气、目不转睛、小心翼翼,最忌心浮气躁。稍有不慎,纹理一断,就有可能使整幅作品前功尽弃。一天,蒋婆婆在家里剪纸。邻家的婆婆喊她去唱歌,她一边剪纸一边答应着,一不留神剪断了一根,接着又连续断了三根,整幅作品就这样毁掉了。后来,蒋婆婆就选在事少的上午剪纸,全神贯注地做这一件事。“咔嚓、咔嚓”的剪纸声陪伴着她,纸屑纷纷飘落在地……这一切对于蒋婆婆来说,真是莫大的享受。
  刚开始时,蒋婆婆只剪一些简单对称的图案,练好了基本功,才逐步剪些精致点的。“刚开始学比较难。干这个既要静心,也要动脑筋。”蒋婆婆说。后来,她不再满足于临摹别人的花样,每当在年画或物件上遇到自己喜欢的图样,就会照着画下来,再剪出来。剪纸的图案也不再拘泥于花草,对此她也有自己的想法,逐渐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如将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加入创作的剪纸中。一有了新作品,蒋婆婆就拿给身边的人看,她喜欢别人给她提意见。“总是赞扬没什么意思,能给我提意见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蒋婆婆说。
  “学了剪纸后,她常常在家里一坐就是大半天。”蒋婆婆的老伴何爹爹说。蒋婆婆心脏不太好,自从学了剪纸后,整个人精神了不少。为了让老伴安心学习剪纸,平日里,何爹爹就分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接送孙子上学也都由他一人承担。
  眼见蒋婆婆的学习热情高,剪纸也进步飞速,胡老师便有意介绍她加入市剪纸学会。2016年12月26日,蒋婆婆正式成为市剪纸学会的会员。
  对蒋婆婆来说,剪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蒋婆婆每天的生活很规律,除了唱歌之外,最让她开心的就是上午的剪纸时间。“心里想什么,就剪什么,不受约束。”蒋婆婆说,年纪大了,把爱好当成休闲,也无所谓得失,只要剪出的作品能得到身边人的喜欢,我就满足了。
  记者 何晓青  通讯员 张锦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