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荣:用爱的温馨照拂“夕阳”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03-17
语音:
A、视老人如亲人
2007年,王爱荣来到鄂州福星敬老院工作。刚开始上夜班时,王爱荣有些不适应,一到12点就有点犯困。
有一次,半睡半醒之间,王爱荣“看见”老人从房间里走出来了,嘴上还嚷着要吃药……瞬间,王爱荣吓得一身冷汗,清醒了过来。清醒后的王爱荣再也没有了困意,她先去老人房间巡视了一圈,再看着空空的走廊,确认无事后才放下心来。不过此时,王爱荣心中也充满了疑虑,她问自己:那么多的老人,年龄那么大,身体也都不太好,我能照顾好他们吗?我能做好这份工作吗?
有位老人刚进福利院时喜欢到处乱跑,那段时间里,王爱荣几乎24小时看护着她,生怕她碰伤撞伤。有时半夜三更,老人爬到离床较远的地方,还得把她抱回床上。碰到老人不愿回到床上,对王爱荣又打又骂时,王爱荣总是好言好语地劝说。
没有护理的工作经验,但王爱荣总是耐心地为老人洗脚、按摩、喂饭,陪他们聊天。每个老人的要求都各自不同,王爱荣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有的老人有糖尿病,他的饭菜就要特别注意,要少食多餐,不能含糖;有的老人血脂高,要谨遵医嘱,必须给他们做些清淡的饭菜;还有的老人牙口不好,馒头和米饭都要蒸得松软……时间长了,王爱荣似乎“长”在了敬老院,老人们也习惯了她的照顾。“每天我看到的都是这些老人,他们离不开我们,时间长了,我们也离不开他们。”王爱荣说。
2008年,王爱荣家里买了房,一时经济有点困难。经朋友介绍,王爱荣决定去上海工作。老人们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她,拉着她的手说:“闺女,留下来吧,我们需要你呀!”虽然在敬老院工作时间不长,但对老人有了感情,听到老人们的话后,王爱荣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
B、守诺照顾老人至离世
王爱荣来到上海后,在一家医院从事特护工作,一个月要照顾3位老人,而这些老人大多是没有意识,吃不了饭。即使面对这样的老人,王爱荣也是尽心尽力照顾。
在医院工作7个月后,医院股东沈红英女士见王爱荣工作认真负责,就想请她到家中照顾自己的母亲宋亚兰。“虽然有文化的护工很多,但像你这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很少。”沈红英拉着王爱荣的手说。
来到沈女士的家中后,一位专业的护工指导了王爱荣一个星期。由于宋亚兰老人中风多次,已无法言语,也不能自己吞咽食物,只能靠鼻子里插根管子喂流食来维持生命。对于这位老人,护工提点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老人每天要吃6顿饭,每次只能吃流食;被子一个星期得换两次;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翻身一次等等,王爱荣都一一记在心里。
每天,王爱荣用筒子骨熬汤,然后用汤煮稀饭,加青菜、肉末,捣碎之后,再通过流食注射器把食物注到管子里。除了稀饭外,王爱荣还变着花样给老人喂饭,如把水果捣碎、喂牛奶等。此外,王爱荣还要给老人按摩、换洗衣服。上海人管老人叫“阿奶”,王爱荣把宋亚兰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妈,总是习惯用鄂州话叫她“老娘”。 照顾宋亚兰老人时,王爱荣几乎没有出过门,即使妈妈和弟媳到上海来看她,她也没时间陪她们去街上逛逛。
后来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家人希望王爱荣回到鄂州,她说:“我答应了把‘老娘’照顾到最后,说到就要做到。”就这样,直到2012年宋亚兰老人去世,她才离开上海。临行之际,沈女士不舍地对她说:“医生曾告诉我,母亲这样的情况最多活10年。在您的照顾下,她多陪了我们1年多。”
C、当起了护理员师傅
按说几年的护工经验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可王爱荣还是选择回到鄂州。2012年,她又回到鄂州福星敬老院,此时,院里的护理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护理指导,王爱荣便成了她们的“师傅”,指导她们如何给卧床的老人换床单、怎样减少老人生褥疮的几率等。
前两年,70多岁的徐婆婆来到敬老院,刚来时还不太适应,总是四处走动。虽然经常摔跤,可婆婆还是坐不住,护理员稍不留神,婆婆就可能摔倒在地。对此,照顾徐婆婆的护理员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王爱荣就给她支了招:有空多陪陪她,两个小时小便一次,天气好的时候就扶婆婆到外面走走。那位护理员按她说的去做,渐渐地,徐婆婆适应了敬老院的生活,也不再随意走动了。
在许多护理员的眼里,王爱荣已经是“师傅”了,可她依然坚持学习。去年6月,她去武汉参加了一期护理培训,在10多天的集训中,王爱荣学习了量血压、急救等知识。培训之后,她还顺利通过了笔试,并取得了养老护理员资格等级证书。
前段时间,新来的黄婆婆身上长了褥疮,背上还有地方烂掉了,王爱荣知道后,便提出与当班护理员一起照顾老人。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情况得到好转。家属探望老人时,对她们说:“有你们在,我真是放心了。”
虽然有些人看不起护理员这份工作,但王爱荣觉得很有意义。“每当看到老人因为自己的照顾活得更好,活得更久的时候,那种自豪是无可比拟的。如果我老了之后,有人这么照顾我,那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记者 何晓青 见习记者 姜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