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在山巅翱翔——鄂州籍士官李国勇的老兵新传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8-02-13 语音:播放
李国勇,1975年出生,二级士官,东南沿海某雷达站士官长。
入伍22年,扎根高山,勤学苦钻,总结战备工作体会15万余字,撰写军事学术论文超170篇,其中30多篇被上级评为优秀论文,被官兵们誉为“专家型”士官。
个人军事训练等级考核,连续9年达优等,多次摘得全旅岗位技能比武前3名,出色完成日常战备值勤和重大演训任务,多次受到上级通报表扬。
先后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2次,被评为海军“百名追梦好水兵”、福建省海防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荣立三等功4次。荣登“东海强军先锋”榜的同时,荣立二等功。


坚守山巅二十余载
新年钟声余音袅袅,新年度开训号角声声,海军东海舰队的一条喜讯飞到东南海边的一座孤峰山顶。
听到喜讯,东部战区某雷达站的官兵们像过节一样高兴,老班长李国勇披绶带戴红花,荣登第四届“东海强军先锋”榜。
奋进新时代,砥砺强军路。“东海强军先锋”已连续评选四届,4年来,该舰队共评选出40名先锋典型,塑造了强军兴军、备战打仗的时代群像。
1月18日,前往东南沿海采访,记者踏上寻访李国勇之路。
走海边,从一条小道拐进山间公路,盘旋而上,越往前行,路越窄。
雷达站在人迹罕至的山巅,犹如一座烽火台,屹立祖国万里海防长城之上。
山上采访,亲近大海,却没欣赏到一次海上日出的美景。偶见对面山顶上风力发电的大风车、山下的村容镇貌,官兵们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好天气。
“543”,是官兵们对雷达站自然现象的总结。意思是,一年当中,5个月是大雾天气,4个月是大雨,3个月是大风。
“我们是国门卫士,请祖国人民放心。”在雷达站,李国勇的兵龄最长,年龄最长。坚守山巅20多年来,他见证了营区的点滴变化。不过,战士们书写的这两行“摩崖石刻”在风雨中依旧鲜红。
“笨鸟”炼成“海燕”
部队是温暖的大学校,但不是养花的温室,而是铸钢的熔炉。
李国勇是鄂州市原八一钢铁厂二轧分厂的一名钢铁工人。进厂工作两年多后,1996年12月应征入伍。
到部队锻炼自己,是李国勇最初的想法。“特别是,弟弟先我入伍,在部队两年,不仅变懂事了,还入了党,又被评为优秀士兵。这更给了我从军的信心与决心,而且很强烈。”李国勇说。
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
新兵队列训练,李国勇的动作总比其他新兵慢半拍,成为班长批评的对象。6个月的岸基雷达专业学习,文化摸底,成绩排到了后面。
“心里很难受,泪在心里流。”李国勇回忆,“光难受没用,关键要分析原因,想招解决问题。我既是‘笨鸟’,就要先飞。”
“笨鸟先飞”。训练结束,李国勇的身影仍在训练场上。晚上10点的熄灯号响过后,他仍在教室里埋头学习,一张卷子错题较多,他竟连抄50遍,直至把所有知识点熟记在心。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李国勇结业考试全优,并且第一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成了全分队唯一的“双优”士兵。
然而,考验接踵而来。
本来梦想驰骋在蓝色的大海上,谁料,坐上绿皮火车,再换乘大篷军车,一路颠簸,一路狂吐,李国勇上了山顶。山上,洗澡用的都是柴油发电机的循环水。
就在思想有些不稳的时候,班长的一次战位值勤改变了李国勇。原来,班长从平常中判断出一条非常重要的外舰信息,直接影响上级的战略部署。
“一样的显示屏,自己怎么就成了个‘睁眼瞎’?差在哪里?说到底,还是内心追求。”李国勇说,他明白了,环境艰苦与岗位作为之间没有等号。小岗位同样能有大作为,一样能为国家海空防线作贡献,实现好男儿当兵报国的初心。
雷达站虽小虽偏,却是祖国万里海防线上一颗明亮的眼睛。战位就是战场,就是责任。“天上不放过一只鸟,海上不放过一根草”,这是观通兵的追求。
“班长就是我的目标。心有目标,苦和郁闷算什么。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李国勇回忆道。
20多年来,李国勇熟悉了营区的每一条山道、每一块菜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却不熟悉山下闹市里的街道店铺。
菜地里,有他挥锄的汗水。曾经,他一人种了9块菜地,地里的南瓜一个长到三四公斤重,一次竟收了四五十个。
山道上,有他雾中的身影。曾经,雷达站的扫把总是他第一个抢到,因为起床号是6∶30吹响,而他6点已起床,为战友们扫净了出操的道路。
训练室,有他常开的夜灯。红、蓝、黑,3支绘图铅笔在他指间灵活自如,那是他挑灯苦练的结果。凭着一股“挤”劲与“钻”劲,他练就一手绝活,成为海防前线一只勇敢的“海燕”。
20多年来,经他掌握处理的海(空)情达百万次之多,无一次失误。
练就了过硬的作风、过硬的技术,李国勇成为专业训练尖子、技术能手。在大比武中,他敢于“亮剑”,无论是旅级还是舰队级的比赛,均闯关夺隘位列前茅。个人军事训练,他连续9年达到优等。
普通一兵变身“兵专家”
“论文,我也不是天生会写。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实打实,钻下去。”李国勇这样总结自己的专家之路。
2004年,站里组织技术能力较强的官兵综合分析战备情况,李国勇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上级首长交给李国勇一项任务,3个月内,要将战位上的心得思考整理成有价值的资料。
“以前,只知单纯训练,没想到思考总结。任务是压力,也是动力。”李国勇说。
时间一到,上级首长真来“收账”了,李国勇也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战果”,“刚开始,没什么思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信心不是很足。没想到,首长当场看后,没有挑毛病,而是满满的鼓励。”
自此,好好学习、好好动脑筯,成了李国勇下战位后的主要生活内容。当年底,他向旅里投了第一篇论文,还被评为了三等奖。“第一次拿奖,非常自豪,感觉自己的思考深了一层,脑子也像打开了一个‘泉眼’。”
当一名有思想的兵,谋打赢、钻打赢。李国勇用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强军路上普通一兵的追求。
《莎士比亚全集》《复活》《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雷达原理》《电子线路》……李国勇宿舍的书柜内容很丰富。
“现在的知识更新快,当兵要有忧患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好的桨是学习,要钻。”他说。
靠这股钻劲,2005年至今,他完成了15万余字的战备体会,170余篇军事学术论文,30多篇被上级评为优秀,并获战法训法成果二、三等奖。作为站雷达情报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他主攻完成某课题的战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海军部队首次常规雷达在极限距离发现重要情况的实战成果。
雷达站地处前沿,日常的战备值勤任务重,留给专门动笔的时间不多。“我定了个目标,一个月写一篇。每天写200字,记下值班时的感悟,聚少成多。结果,越写越有灵感,越写越有思路。”李国勇说。
2017年,再传捷报,他发表论文7篇,一篇获二等奖,6篇获三等奖,列全旅基层站点之首。
新时期,新梦想。今年,作为士官长的李国勇“钻”上了红色文化。
雷达站指导员蔡瑞抬出站里的宝贝——一只大木箱。里面珍藏的是雷达站半个多世纪的荣誉,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有厉兵秣马的强军兴军记录……
“我想在山上建一个站史馆,让光荣照亮战士们的脚下之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我愿尽己所能。”李国勇说。
忠诚在大爱情怀中铸就
1月23日上午,武汉左岭第一小学,一位老人背着书包,牵着一位小姑娘走出校门。
老人叫李楚雄,今年77岁,李国勇的父亲。小姑娘叫李语晨,今年才8岁,二年级小学生,李国勇的孩子。
这一老一小,便是千里之外李国勇的深深牵挂。
李楚雄是鄂州市原八一钢铁厂退休工人,回到老家武汉左岭居住。12岁那年,李楚雄便报名参军,准备入朝,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获批。
“我家是苦难人家,有了我们的党,一家人才吃上了饱饭。父亲早逝,我是长子,10多岁就和母亲一起撑家。能为国家出力是好事,这个想法,我一直有。”老人家说。
儿子们长大,想当兵,老人二话不说,全力支持。兄弟俩出发前,父亲都会跟他们交代一句话,“要么不去当兵,去了,就要好好地干。要干,就干出点名堂。至于家里的事,莫担心,有我和你母亲在。”
这两位坚强的老人又是怎样让儿子们不担心的呢?李国勇当兵20多年,家里14位亲人先后去世,老父亲压着众亲朋,不跟儿子说一句。
“不能跟他说,说了,他思想上有压力,会开岔。既然到了部队,就一心在部队,以部队为主。孩子能为国家尽忠作贡献,我心里舒服。”这位老工人解释道。
为这事,李国勇还跟老父亲吵了架。
2002年下半年,李国勇探亲回家。一进家门,便要去看奶奶,因为他是奶奶用小勺喂粥带大的。
谁知,奶奶的床没了,人也没见着,迎头却见墙上的奶奶遗像。李国勇一时呆住了,一边大哭,一边和老父亲吵了起来,“为什么不告诉我?”此时,奶奶已去世半年。
等儿子冷静下来,老父亲耐心地跟他说:“你不应该埋怨我。如果不瞒,你晓得了,会在思想上开小差,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就是你回来看奶奶,我看你也跟奶奶交代不了。”
交谈中,老人家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记者惊讶,“8年前,国勇他母亲就得了冠心病,也是瞒着他。国勇每次回家探亲,我都先跟他母亲交代,只说小毛病,让伢安心。”
2017年,老父亲把小孙女接到了身边。老人家说,因为儿媳妇身体也不好,一直在吃药治病,不能让国勇在外为孩子担心。
一个“瞒”字,承载如山般的父爱,这位老父亲的双肩又承载着多少来自生活的压力。
20多年,李国勇没有回家吃过一次团年饭。李国勇成家后,每年给岳父岳母送的“三节”,都是老父亲代劳。
不过,儿子每次带回来的荣誉都被老父亲珍藏得好好的。“当初,国勇问我留不留部队。我跟他说,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干得好,部队留你,就要接受祖国的挑选,这是钱买不到的;干得不好,部队没选你,回家后也要好好干,莫泄气。我的想法,他实现了。为家庭、为家乡争了光,为国家出了力,这还可得。”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千千万万个有着大爱情怀的老父亲、老母亲啊,军功章何止一半属于你们。
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乘着这份爱的力量,李国勇将继续坚守高山之巅,追逐一名好水兵的强军梦。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