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郭爱兵、李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昨晚,在古楼街道和贵园社区和尚桥3栋小区,新建成的智能充电车棚亮起柔和的灯光,居民们陆续推着电动自行车走进车棚,扫码、充电,动作娴熟流畅。
银白色的棚顶下,智能充电桩排列整齐,犹如一支守护社区安全的仪仗队。
该小区属老旧小区,长期无物业公司管理,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匮乏,居民饱受“飞线充电”之苦,“停车难、充电险”成为基层治理的突出难题。
楼道停车、高空飞线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影响环境美观,还造成消防通道堵塞,埋下安全隐患,小区曾因“飞线充电”引发3起火灾隐患,甚至导致救援车辆无法通行。面对这个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该社区党委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禁止,而是组织召开“楼道茶话会”,真正倾听居民心声。
茶话会上,居民们畅所欲言。“我们也知道‘飞线充电’危险,但是确实没地方充电啊。”一位老年居民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通过发放需求问卷和实地调研,社区获得宝贵的一手数据:充电高峰集中在晚上6时至8时;80%的居民希望充电位距离楼栋单元门不超过10米;90%的老人表示不会使用智能充电设备。
这些数据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充电难背后,是老龄化社区对安全、便捷、适老化服务的迫切需求。社区党委将此事列入急难愁盼清单,启动民生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搭建民主协商平台,邀请居民代表、业委会、物业公司进行多方磋商。
通过多轮民主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构建“政府补助+商户投入+居民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利用小区闲置空间实施“微更新”,硬化路面,修剪高大的绿化树,采用钢结构防雨设计,配备智能充电桩。方案既保住了绿地,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安全问题。
施工期间,社区安排网格员全程协调,实施精细化管理。党员志愿者主动参与秩序维护,居民积极配合,协助填平车棚周边的坑洼地段,方便施工车辆出入。
充电车棚建成后,社区、业委会和居民共同制定完善《充电车棚使用管理公约》,明确规定充电时间、收费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让充电管理有章可循。考虑到小区管理的实际需求,特别邀请退休后赋闲在家的居民担任管理员,引导大家规范停车、有序充电。
“现在晚上充电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居民张大姐笑着说。更让人欣喜的是,27个充电车棚启用后,消防通道畅通了,安全隐患显著降低。
夜色渐深,车棚里的灯光温暖而安宁。从“飞线充电”到“集中管理”,和尚桥3栋小区的转变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群众事无小事,办好家门口的实事,就是最温暖的民生工程。”社区党委书记刘丽红说。
如今,这些亮着温暖灯光的长廊,不仅解决了充电难题,更成为连接邻里的温馨空间,见证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