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汉英带领科室医生查房
脑卒中是一种与肿瘤、心脏病排在前三名的人类健康杀手, 脑卒中以前是一种老年性疾病,现在却呈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起病急,是一种迅速出现局部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的脑血管病,老百姓俗称中风,它表现为偏瘫、失语、躯体麻木、吞咽困难、耳聋、嘴歪斜,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脑卒中包括脑溢血和脑梗塞,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且十分凶险的疾病。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万汉英就是在这个凶险领域,用医者大爱呵护百姓健康的一名好医生。
专业救治让无数患者康复
20多年来,万汉英一直在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经验成就了万汉英的临床技术水平,反过来,他的临床技术水平又有效呵护了病人的健康。
某街办的一名40多岁的干部,被家人搀扶着入住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诉左边手脚麻木,不能动弹,不能走路,进而整个人完全就瘫了。万汉英一查病人的血压,高压达190毫米汞柱以上,病人原先就是一个高血压患者。万汉英说,高血压不一定只导致脑溢血,同样能形成脑梗塞,相对来说脑溢血比脑梗塞更凶险,这个病人就是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万汉英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为其进行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促进侧枝循环等处理。同时,长时间高血压对其心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心脏和大脑的保护在治疗中也尤为重要。患者经过以上急性期的治疗,危险期顺利过去了,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和坚持二级预防,已重返工作岗位。
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病人占临床病人数的80%,而脑梗塞病人在脑卒中病人中所占比例又达80%,脑卒中就成为万汉英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医者,万汉英无数次看见中风病人即使抢救及时,也会留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这给他内心带来深深的痛,这也成为他勤奋学习的动力之一。20多年来,万汉英根据临床需要,在脑梗塞方面,积极开展了急性脑血管疾病动脉内介入治疗术、静脉溶栓术、偏瘫的功能恢复等新技术和新业务,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效果。2001年,万汉英学习引进了脑梗塞的溶栓术,他的第一例溶栓术病人是一名某医院的医生,按临床规范,抢救脑梗塞病人的最佳黄金时间是发病后的3小时,这名脑梗塞的病人还处在这个黄金抢救时间内,万汉英与介入科一起为他实施了动脉溶栓术,从病人大腿内侧股动脉处开了一个小洞,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输送到脑血管梗塞的近端,进行局部溶栓,让脑血管畅通起来。万汉英说,这种方法虽然效果很好,但风险很大,容易造成出血。
随着临床科学的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动脉溶栓技术逐步被静脉溶栓技术所替代,只是符合条件的病人极少,必须综合时间、年龄、血压、病情、过去病史、影像结果及依从性等。不管是哪种方法,万汉英总是站在科技前沿,凡是对脑卒中病人治疗和康复有利的事,他都认真去学,并用他所学的技术挽救每一条生命,让每一条挽救的生命都能有一个很好的康复结果。中医讲大医精诚,万汉英虽然不是中医,但救死扶伤的责任和担当是医生共同的职业操守。万汉英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0多年来,坚持每天查房,对急危重的病人,他都要与管床医生一起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一个脑卒中的病人出血或梗塞的部位不同,危险因素、既往病史、体质状况的差别情况都比较复杂,只有根据个体情况,才能科学制订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让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倾心尽力一切只为病人
医生们说万汉英主任心里装的总是他的病人,病人说万汉英像自己的亲人,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万汉英的担当,他心里装的确实全部是他的病人。
万汉英作为脑卒中专家,他说,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分为三类,一类必须做手术,另一类可做可不做手术,还有一类暂时不用做手术。无论哪种情况,都要科学诊疗,并与外科保持及时紧密联系。同时,他也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尽量听取家属的意见。一名43岁的燕矶镇男性患者,患有出血性脑卒中,出血量达30毫升,这种情况完全适合手术。但病人家属出于经济考虑和对手术及手术后遗症的种种顾虑,不愿意做手术。万汉英在坚持诊疗原则的同时,冒着极大风险,与主治医生一起,积极救治,治疗20天后,患者病情才基本稳定。在临床摸爬滚打20多年的万汉英知道,这种状况做手术和不做手术,从循证医学角度来看,其预后虽然差异不明显,但就个体而言,其预后好或坏都是绝对的。
脑卒中病人病情瞬间突变,需要及时、准确判断与抉择。一名59岁的男性患者突发脑卒中,神志清楚,当时CT结果脑室出血。但不久病人烦躁不安、神志模糊,复查CT,出现急性脑积水,建议手术治疗,外科会诊也建议手术治疗。但病人准备转科时,神志又突然清醒,经与外科医生及时沟通,建议再次复查CT,检查结果显示脑积水明显改善,暂时内科治疗,最后康复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是手术治疗还是内科治疗,哪种方法更有利于病人,这是万汉英在心中经常琢磨的问题,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可医学又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医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特点就是能完全重复,而艺术恰恰就是不能重复。所有的病人即使诊断相同,但是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同,这就是医学的不确定性,这需要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万汉英就是这样,既严格按科学诊疗规范,又时刻想到患者的利益,为病人着想,病人才感到万汉英像自己的亲人。
加强一级防范势在必行
临床工作20多年的万汉英,对临床各种脑卒中的诊疗,在科室形成并制订了一系列规定,同时因人而异,尽量让治疗方案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万汉英在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治疗中孜孜追求的结果,但他更在意更希望的是加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因为脑卒中一旦发生,非死即残,被视为灾难性疾病。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万汉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进行学术研究,指导和组织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加强学科建设,开展了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多种新技术,但他更希望将脑卒中的防范前移,也就是说脑血管疾病重在防,防在前,治在后。他所在的神经内科墙上张贴了很多脑卒中的科学防范健康知识,在他们进社区、下农村、到基层义诊时,广泛发送健康教育小册子,让更多的人知道防范脑卒中是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要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提高患者、家属乃至全社会对脑卒中的科学认识。其实脑卒中是一个早防早治、可防可治的疾病。
脑卒中一级预防势在必行,需要建立以医院和社区为主的社会预防体系,这是情系患者的万汉英最迫切的想法。
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搞好科室日常工作的同时,先后到新庙镇为百姓看病、汽车下乡社区义诊、为汶川地震救援士兵作心理辅导、到援疆医院讲学等,都是为了将自己所学用于脑卒中的防治。在防范脑卒中病人的复中方面,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从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做起,尽力解决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困难。一位76岁因脑梗塞导致语言障碍的病人,自己很着急,到处寻医问药,每月药费花1000多元,另外还要花几千元买保健品,家人有些嫌弃。他找到万汉英后,万汉英本着科学、简单、便宜的原则,对其进行反复疾病健康教育,强调后期康复要靠自己坚持训练,药物上主要针对可能的复中,即二级预防,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简便易行,每月花费不到200元,病人和家人都乐于接受,如今这位患者很健康地生活着。在专家门诊和病房,他就是这样,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科学的理念,小处方治大病,从实际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来回报病人多年来对他的信任。
万汉英就是这样满怀对老百姓健康服务的情感,带领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在这个临床任务最重、病人病情最复杂凶险和病房管理最艰巨的神经内科,建成了集抢救、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脑卒中流程,为无数个患者挽救了宝贵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神经内科于2006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被省卫生厅授予首批“湖北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2年万汉英被授予湖北省“群众满意的好医生”、鄂州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去年,他还被评为鄂州市第三届“十大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