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护理是ICU人对患者的最好答卷 李经济 摄
5月4日,61岁的张刚(化名)走出市中心医院,近1个月的住院治疗换来了他现在的健康心脏,心情很是愉悦,张刚是市中心医院第10例成功施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对于市中心医院来说,这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2012年,当市中心医院几代医护工作者的梦想——突破心脏手术的难题,由心胸外科主任赵志宏与相关科室团结协作完成后,市中心医院在医学高峰上一直勇于攀登,现已成功治愈了10例心脏病患者,年纪小的有3岁稚嫩孩童,年纪大的有60岁的老人,其中包括二尖瓣膜置换术7例,房间隔缺损3例。如果说,心脏手术是一场高难度的技术突击战,那么,术中和术后重症监护的护理就是一场高难度的技术持久战。此时,医护人员的心与病人手术后的“心”完全对接在一起,病人术后心脏每一个细微的起搏、跳动、变化,都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同时,病人的“心”在他们精心、细心、耐心监护下,才得以恢复成一颗健康的心。
2009年开始,市中心医院就开始不断组织手术室、ICU的医护人员到武汉协和等医院进修,直接参与学习掌握心脏手术,积累了临床经验。回到市中心医院后,在10例手术的实战演练下,市中心医院手术室、ICU逐步总结完善,共同完成了课题《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围手术期监护》,并被评选为“2013年市中心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他们以精细的术前准备、高超的术中辅助、精心的术后护理,成为心脏手术中的“大管家”、专家们的得力助手,更是心脏病患者坚实的后盾。
A 用心感知 为手术争分夺秒
4月29日7点,张建步履匆匆地赶往医院,这两天她心里始终装着一件事。张建是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一名主管护师,当接到心胸外科患者张刚将于4月29日实行二尖瓣置换术通知时,她明白这场硬仗终于来了。
术前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早已做好,手术所需物品清单也已列出,什么型号的持针器多少把、什么样的胸撑都已准备好,张建来到手术室,做术前的最后清点,再将手术所需的一次性物品备齐,静候手术医生的到来。
时针指向8点,二尖瓣置换术术前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接过病历,张建严格核对了患者的所有信息,并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和部位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为病人注射麻药,做有创动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监测,注射术前抗生素,取患者仰卧位,将其右手裹住方便医生操作,左手外展。随后,张建开始准备冰屑,用以心脏直视术中给心脏降温,减少氧耗。这些动作虽然已烂熟于心,张建仍然不敢怠慢,长期待在手术室,培养了她的高度责任心与细心。
40分钟后,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手术医生进入手术间,算上张建,台下共有3名护士辅助。他们准备好电锯等物品,开胸、套管、插管,负责配合手术医生,传递手术需要的刀、剪、敷料、针线等器械,这对护士的基本功和专注度要求非常高,需要随时关注手术的进展情况,才能在第一时间递给主刀医师需要的器械,尽最大努力缩短手术时间,为病人后期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紧接着,阻断心脏循环,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心脏提供无血术野进行心内操作,为患者换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建立体外循环后心脏处于无血状态,并停止跳动,这对患者的心肌存在一定伤害,只有尽量缩短时长,才能将危害控制到最小范围内。这不仅要求手术医生操作要精、准、快,还需要手术护士用心观察,精密配合手术医生,才能缩短阻断时间。
换瓣成功后,准备关闭切口。张建又打起精神,对照物品清单检查各种器械、敷料,防止相关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她说,有时一场手术需要上百口不同型号的针,这些针大多比绣花针还要细,手术最后这些针一根都不能少。
医生层层缝合处理,张建在一旁协助关闭切口,室温、手术水床温度回升,患者体温逐渐回升,拔除体外循环的多个插管,慢慢等待心脏恢复跳动。这一刻,时间仿佛停止,空气也好像凝固,心脏是否顺利复跳牵动着手术室所有人的心,随着一声有力的搏动,每个人都舒了一口气……
手术室内寂静无声,一切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着,心脏复跳并发出了有规律的“砰、砰”声,此时此刻的疲劳和忙碌对于张建来说早已不算什么,又一条生命被成功救治,这就是最好的放松剂。
手术结束后,张建又配合医生将病人转送到仅一门之隔的重症监护室。病人安全送到监护室后,这台手术张建大部分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成就感油然而生。不过,接下来,张建及同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将手术用过的器械彻底清理,进行手术间的空气消毒,保持手术室的清洁、整齐、安静、安全,为下一场手术做好准备。这场生命之战的接力棒传到了ICU护理团队的手上。
B 用心守护 呵护病人冷暖
心脏手术不同于其他手术,它的不良反应是很难精准预测的。患者从手术室出来后,并发症、突发紧急情况等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需要ICU护理团队的24小时监护,有“情报”及时上传,及时处理,半点马虎不得。
时间被拉回到2012年,市中心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心脏手术。8月19日13时,ICU护士长王燕带领该科主管护师袁先桃、护师涂海燕守候在手术室外,准备迎接刚刚完成心脏手术、成功复跳的患者萧汉(化名),他们3人分成左右两边站立,各有分工,呼吸机根据病人体重已调整至备用状态,监护仪、血气分析仪都已到位,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药品已备好。13时15分,接到病人,病人尚无自主意识,3人及时准确地为病人接上呼吸机、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将患者迅速移送到ICU病房内,连接上各种管道,开始了3人轮班24小时监护。
病人麻醉还未醒,家属也不在一旁,此时对于患者来说,刚刚完成一场危险的手术,鬼门关走了一遭,他的生命和心灵都是异常孤独的。袁先桃说:“ICU是无陪护病房,在这里干活都是凭良心,你干好干坏都没人看见,但我们不能辜负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这也是我们对生命的负责和尊重。”
18时,萧汉突发心律失常,正值主管护师袁先桃值班,发现情况后,她紧急联系ICU副主任医师施雄飞,施雄飞马上对患者施行心脏起搏,不一会儿,患者萧汉的心跳恢复正常,袁先桃快速跳动的心也平静下来。
在ICU里,日夜灯火通明,床头上方的监护设备上红红绿绿的数字和曲线不断变化着,时有提示音报警。袁先桃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懈怠,观察病人各种生命体征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察看各种管道的畅通,她需要敏感地捕捉到那些稍不留神就错过的蛛丝马迹,快速而果断给出应对措施。ICU病房离死亡最近,离希望也最近,ICU人就像患者的守护神,在他们生活还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替他们感受冷暖,守护着他们的健康。
19时,袁先桃观察到患者萧汉有苏醒的迹象,吸氧面罩让他有点难受,摆头想要挣脱,袁先桃连忙上前轻声说:“这是吸氧面罩,暂时不能摘,要过一段时间,您先忍忍。”随后,袁先桃用湿润的棉签轻轻蘸湿患者干裂的嘴唇。麻醉药效刚刚过去,患者气力尚弱,袁先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是否口渴了?喉咙里有痰没?这里疼吗?简单几个问题,患者只需摇头、点头,袁先桃就会知晓患者的需求,用“心”搭建的医患桥梁从来都是畅通无阻。
换班后,护士涂海燕没有坐下来休息一刻,一会儿检查患者是否大便,一会儿为患者吸痰,一会儿趴在床底下检查导尿管是否畅通,测量体温……这些事情都很琐碎,但工作量却不小,光是要记录的数据都达20余项。
这一幅幅画面,只是重症监护病房天使们艰苦工作的一个缩影,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病人做着各种护理治疗、护理处置及基础护理,保持一颗慎独的心,始终把病人当亲人,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护理服务。
6天后,患者萧汉的生命体征已趋稳定,转至普通病房,这场用爱护心、以心交心的生命接力赛就传递给了最后一棒,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王燕始终悬着的心也算落下了地。
患者从住院到出院,也许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里有的医生护士未曾谋面,更不曾当面道谢。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凭良心干实事,默默奉献,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里,才有了市中心医院一例又一例手术的成功。人们总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那么一支成绩卓越的专家团队背后也必然有一群优秀高效的护理队伍。在市中心医院,这句话就有着很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