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办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4-13 语音:播放

本网讯 我局于3月下旬对全市2015年粮食生产及农民存售粮情况,重点对部分农户自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农户存售粮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目前粮食生产总体效率不高,种田散户小户基本不赚钱,部分地方农田由散户逐步向规模户集中,出现了一批种田大户;农田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农户只种一季稻;农民售粮渠道畅通,粮价基本稳定;农户售粮的意愿积极,存粮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同时发现,我市粮食生产农场式的大规模经营、大型机械化的耕种及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方式等现代农业模式有待进一步培植。
  一、2015年全市粮食生产情况 (一)种粮面积及产量情况。2015年,我市小麦播种面积9万亩,比上年增加0.33万亩;小麦单产14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公斤/亩;总产量1287万公斤,比上年增加64.5万公斤。油菜籽播种面积39万亩,比上年增加0.7万亩;油菜籽单产142.50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5公斤/亩;总产量5557.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64.5万公斤。中晚稻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增加0.48万亩,其中,中稻播种面积23.2万亩、晚稻播种面积21.5万亩。中晚稻单产48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公斤/亩;总产量2167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21万公斤。 (二)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26.9万亩,土地流转率38.43%,涉及土地的流转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2.38%。土地流转量大的达5000亩、规模小的只几亩。土地流转量、种植面积大户基本都采用机械化加季节性雇工的劳作模式,生产的粮食基本都集中销售给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格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标准。
  二、2016年农民存售粮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重点选取了20家定点调查户,其中规模户(年均种植面积超过50亩)8户、平均种植面积333.21亩,一般户(年均种植面积小于50亩)12户、平均种植面积16亩,户均人口4人。从调查的情况看: (一)存粮普遍减少。截止3月底,受调查户户均存粮774.29公斤,比上年户均存粮942.25公斤减少167.96公斤,减幅17.83%。存量中:早籼稻89.82公斤、中籼稻576.48公斤、晚籼稻78.69公斤、小麦29.30公斤。早籼稻较去年42公斤增加47.82公斤,中籼稻较去年488.75公斤增加87.73公斤,晚籼稻较去年373.75公斤减少295.06公斤,小麦净增29.30公斤。从存粮情况来看,中籼稻种植面积最多、储存粮食中中籼稻也是最多,除晚籼稻数量减少外,其它的品种都是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调整了调查户,增加了6家规模户,户均粮食播种面积,留存种子数量增加,存粮数量相应增加;二是有的规模户及一般户为增加经济效益,实行种养结合,从而增加存粮数量用作喂鱼、喂鸡等饲料。 (二)农户自食自用粮增加。本年度户平自食自用数量1380.79公斤,比上年1244.55公斤增加136.24公斤,增幅10.95%,农户人平自食自用粮食345.20公斤,比上年同期311.14公斤增加34.06公斤。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养殖行业市场行情转暖,价格节节攀升,农户养猪,养鸡、养鸭的积极性回升,用作饲料的粮食增加。(三)农户售粮总体较为积极。调查期户均粮食产量78912.46公斤,出售数量77129.9公斤,粮食的出售比例为97.74%。其中:小麦户均产量9946.2公斤,出售9325.61公斤,出售比例93.76%;早籼稻户均产量920.83公斤,出售791.60公斤,出售比例85.97%;中籼稻户均产量66470.80公斤,出售65365.01公斤,出售比例98.34%;晚籼稻户均产量1036.36公斤,出售957.67公斤,出售比例92.41%。与上年度相比,户均粮食出售量增加4.17倍,户均售粮总收入增加4.2倍,出售粮食总量增加、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调查对象中种植大户比重增加。上年是2户,今年增加到8户,增加6户,导致户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出售粮食总量与收入相应大幅增加;二是国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查户各粮食品种出售价格上涨,导致售粮收入增加。早、中、晚籼稻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2.64元/公斤、2.73元/公斤、2.75元/公斤,比上年分别上涨0.01元/公斤、0.13元/公斤、0.14元/公斤。从售粮渠道来看,农户售粮主渠道保持多年不变。上门收购的个体粮商仍然是广大农户的最多选择,其主要原因是商贩收购形势灵活,上门服务,对质量要求不高,现金结算,田间都可现收现卖,减少了农户运输扬晒保存的工序和费用。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虽然价格比上门收购商贩高一点,但对粮食质量要求高,收购工序复杂。最受农户青睐的销售渠道是订单合同销售,企业在收获季节上门按合同收购,但受粮食市场价格弱势下行的影响,目前收购量大幅下降。
  三、对我市粮食生产及存售粮情况的思考目前,我市部分地方粮食生产出现两级分化,有的家庭只种几亩保障日常口粮,另外,又出现了一批耕种几百亩、上千亩种植大户。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整体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种田的成本高、收益少,比较效益低下。突出的表现就是农药、肥料、工价不断上涨,导致农民种田的收益远远低于务工、经商、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低,收成不确定,种田赚钱不多。目前,绝大部分农民种田都是靠人工,种植的面积不大、效率低,再加之农业靠天吃饭,年辰不好甚至会出现亏本。针对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有:(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搞规模化经营。针对农村劳力转移化、村庄空心化、留守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实情,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流转,鼓励能人集中连片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种植,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过程中,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公司+基地+种植大户”的模式,在带动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逐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二)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经营管理机制。规范现行的土地入股、出租、转让等行为,将土地经营机制纳入法规、政策轨道;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准价格,根据土地产出情况,以稻谷等农作物为标准,按当年市价折现兑付;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市交易,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显化和保值增值;完善健全组织章程制度,明确投资者、集体和农户各方权责关系。(三)大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晒场、储运、加工、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和排涝水泵站改造的投入,保障粮食生产旱涝保收。进一步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管理,采取多项措施稳定粮食销售价格。加大粮食收购市场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对个体粮贩的管理,规范个体粮贩粮食收购价格行为。同时,进一步改革完善国有粮食收购储备库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鼓励饲养、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等粮食转化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粮食产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定量定价收购。(四)切实落实好党和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种子、用油等有关补贴制度。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益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和市场调控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将农资价格稳定在相对合理的价格水平,切实保护农民合理利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