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中医医院弘扬中医药小记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10-19 语音:播放
传承中 名医辈出
  以师带徒是传统中医最古老的人才培养方法。市中医医院通过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式传承中医药文化。
  建院以来,洪竹书、金良骥、朱祥麟被评为湖北省名老中医和知名中医;洪茂林、朱祥麟分别为全国第五批和湖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茂林、陈新胜分别为全国第一批和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研修人才;金良骥、朱祥麟、邵义文、洪茂林、陈剑平、许德甫、侯国典等7人先后入选鄂州市“十大名医”。
  通过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建设和师承教育及其他现代教育方式,一批名老中医脱颖而出,一批中青年骨干医师茁壮成长。医院现有全国第五批和湖北省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员2名、全国及省级中医重点专(学)科带头人,并有工作者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形成拥有1个全国重点学科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4个省级重点专科群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继承人的人才梯队。
  市中医医院以师带徒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文化薪火的传递和延续,是中华民族在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基础上的总结、经验和智慧,可用于治病、养生等。
  市中医医院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中,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地方名医,而且这些名医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师傅的传授所得,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人悬壶济世的经典,消化、吸收和理解,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然后将悬脉问诊、治病救人的临床所得传授给徒弟。这种中医药文化传承,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加凸显了自己的特色。
  传承中 彰显特色
  市中医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中医为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目标。将以特色优势兴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医院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市中医医院传承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治疗手段上下功夫,挖掘并研究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手段和古老方法,国术点穴、梅花针、火针等传统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充分在最能代表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简、便、廉、验”上做文章,突出非药物治疗。目前,市中医医院非药物治疗法已发展到中药外敷、熏洗、灌肠、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等106种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实现了中医药治疗手段的多样化。
  市中医医院在抓好中医临床的同时,狠抓中药质量。医药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作用机制,中医师遣方用药再精确,如果药材质量不佳,泡制、熬制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药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医院严把药事关,规范制度,购置中药柜、自动煎药机等相关设备,引进中药免煎颗粒,率先在全市推出中药小包装饮品、小包装饮片达350种,研制专科制剂52种。医院中药房、煎药室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操作规范,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市中医医院不仅有“名医堂”开出的一张张经典名方,还有传统的针灸、按摩、火罐等十八般武艺和质量上乘、泡制传统的中药材,共同构成了医院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低廉、高效、优质的综合服务,凸显医院特色。
  传承中 全面发展
  市中医医院在中医药传承过程中注意吸收和关注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中西兼蓄,与西医融合,形成中西共存、错位发展、全面发展的模式。
  市中医医院的中西结合,既符合中医药的包容精神,又适应病人的健康需要,更是医院的发展目标,改变了市民“慢郎中救不了急中风”的认识偏见。
  市中医医院强化急诊科建设,开设生命绿色通道,救护车可以直达急诊科门口,为病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在今年全市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职业技术竞赛中,市中医医院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漆曙光荣获个人第一名,并被市政府授予“鄂州市技能状元”。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有效辐射周边居民和社区,医院救护车每天转送急诊病人5至6次,7月份救护车共接诊急诊病人达117次,在救治急诊病人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西医与中医并驾齐驱,共同发展。以邵义文、张安源、侯国典、严家曙、漆曙光、陈益民等为代表的西医医生活跃在市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西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不论是外科还是内科,市中医医院都在中医药这块土壤上显现出勃勃生机,为老百姓的健康提供全方位服务。中西结合、全面发展是医院创新中医药的有效尝试,代表现代医疗科技的西医,使人们对市中医医院有了重新认识,医院已不再是拿脉问诊、开方煎药、针灸推拿的“慢郎中”了。急症在市中医医院能及时有效抢救,脑外、普外手术临床应用广泛,颅内水肿病、出血、脑外伤、胃切除、食道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肠道、肝脏、泌尿肾结石、肾切除、复合性外伤等外科的疾病治疗和手术都能全面开展。同时,市中医医院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临床合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市中医医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徐翰斌在市中医医院担任业务院长。市中医医院开启了“ICU”重症监护室。10月17日,一名新庙的70岁男性病人摔伤,导致脑挫裂伤、大面积脑出血和颅骨折,“120”急救车将其送到市中医医院急诊室进行抢救,为患者清创缝合,建立静脉通道,畅通呼吸道,急诊头部CT等处理,第二天进行了开颅手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随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ICU”重症监护室由省中西结合医院医护人员长期定点,并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共同诊治。市中医医院急诊、外科、重症监护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抢救链条,在紧急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市中医医院中西结合的临床服务功能。
  中西医兼蓄并进是市中医医院传承创新的心然结果。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该院发展中医药的心得,也使医院不断进步。
  传承中 优化服务
  市中医医院是我市唯一的中医药医院,为了整合医疗资源,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使中医药更好服务老百姓,市中医医院在传承中优化服务,带头成立了医院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
  市中医医院带头并联合具有一定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1+X”模式区域医疗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有8家,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市中医医院院长陈新胜说,这种区域医疗联合体模式拓展了空间,1家中医医院可变成9家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疗资源可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如果乡镇和社区有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卫生院,该区域居民可以受到市中医医院任何一个中医名家的拿脉问诊和治疗。
  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是中医药延伸服务的创新举措, 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分级诊疗的根本保障,建立医疗联合体内部人才、技术、科研、专家坐诊、远程会诊等协作共建机制。优化服务,开设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医疗设备、卫生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在同级或下级医疗机构互认等协同共享机制,鼓励联合体内医生多点执业,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等,确保中医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作用。
  市中医医院扩大服务圈,拓展中医药服务半径,这种探索,也是新时期中医药服务的一种创新,促进了市中医医院全面、跨越式发展。“特色办院、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促进了市中医医院工作全面推进,有传承才能发展,有发展才能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现在,特别是近几年来,鄂州市中医医院不仅环境优美、设备先进、人才济济,更是一所传承中医药文化,集医、教、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学科齐全、中医药特色浓郁、诊疗手段先进的“三甲医院”、湖北省示范中医医院、湖北省知名中医医院。
  □ 李经济 杜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