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警惕“病从口入”

校园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南请收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2-28 语音:播放

  春回大地,万物焕发生机,莘莘学子也迎来了新的学期。然而,气温逐步回升的同时,各类致病微生物也日益活跃,一旦在饮食卫生上稍有疏忽,食源性疾病便会悄然而至。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让我们深入了解食源性疾病,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二、危害有多大
  大部分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即通常所说的“上吐下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一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开学季重点防范的食源性疾病
  1.诺如病毒——“冬季呕吐病”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等方式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发疫情。
  2.细菌性食物中毒
  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且食用前未作加热处理等原因,散装冷食、即食食品易受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
  3.毒蘑菇中毒
  随着春季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蘑菇即将进入生长旺季。有些毒蘑菇的外形与可食用的无毒野生蘑菇极为相似,仅凭经验难以鉴别,常易误食而中毒,部分剧毒品种可致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切勿采摘、食用不明野生蘑菇,若误食应立即催吐并就医。
  4.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天然有毒成分,包括四季豆、鲜黄花菜、织纹螺等;还有一些动植物,贮存不当会产生大量有毒成分,包括发芽的马铃薯、腐烂变质的青皮红肉海鱼等。如烹调加工不当或不慎食用上述食品,即可造成有毒动植物中毒。
  四、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迅速将患病学生送往医院救治,并对共同就餐者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保护好现场,封存可疑食物、餐具等,以便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同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调查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五、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勤洗手,餐具、厨具、厨房环境要保持清洁。
  2.生熟分开。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也要生熟分开。
  3.烧熟煮透。烹调食物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再次食用时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易腐烂的食品应及时冷藏或冷冻保存。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使用安全的水,不使用未经处理的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