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刚刚结束的十九大再次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构想。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加快推进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地位。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冲刺阶段,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全面认识、评价全市小康发展进程,直面短板,克难攻坚,确保鄂州2019年率先在全省建成更高标准小康社会目标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及成效
2016年,湖北省统计局参照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体系由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大领域组成,二级指标由原来的应统35项增加到了38项。2016年鄂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为83.4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3个百分点,比2015年(按旧体系监测结果)差距缩小5.4个百分点。五大领域指数由高至低分别为资源环境(87.40%)、人民生活(86.28%)、经济发展(82.83%)、民主法治(80.45%)和文化建设(72.77%)。综合评价,2016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进程总体呈稳步推进态势,通过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通力合作,小康社会监测取得了实质成效。
2016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指数及五大领域指数与全省比较情况
单位:%
鄂州市
湖北省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指数
83.45
86.18
-2.73
一、经济发展
82.83
81.02
1.71
二、民主法治
80.45
87.64
-7.19
三、文化建设
72.77
78.12
-5.35
四、人民生活
86.28
87.24
-0.96
五、资源环境
87.40
93.38
-5.98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升。2016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超小康目标(60%)4.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全市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扩张。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7.82亿元,同比增长8.0%;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达到68305.2元,比上年提高4770.09元,超小康目标(58000元)10305.2元,实现程度100%。二是服务业发展态势向好。2016年,全市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66.0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3%,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与小康目标(48%)相差14.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69.38%,同比提高5.84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速。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6.31%,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与小康目标(23%)相差6.6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70.91%。
(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建设全面推进。2016年,全市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促进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市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建设全面推进。2016年,全市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为0.92件,低于小康目标(1件)0.08件,实现程度100%。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8.11%,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93%)5.1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
(三)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我市始终把富裕人民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惠民生”与“解民忧”并进,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215元,同比增长8.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86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3元,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19348.22元,与小康目标(25000元)相差5651.78元,实现程度77.39%,比上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达到71.37%,超小康目标(60%)11.3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为84.9%,高出城镇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20.9个百分点。
(四)就业形势逐步好转,保障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民生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就业、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民生投入机制的不断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补助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8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4%,比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6%)4.2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指数达到87.0%,与小康目标(100%)相差13.0个百分点,实现程度87%,比上年提高9.73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达到88.23%,与小康目标(100%)相差11.7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88.23%。
(五)生态资源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更宜更优。2016年,全市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更宜更优。2016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2%,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80%)17.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36%,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85%)相差2.6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96.9%,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达到小康目标(100%)水平,实现程度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55%,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73%)11.5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100%。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及挑战
监测结果显示,虽然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短板指标,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一)结构性因素短期难以破解。按照全省小康监测方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值不低于48%。但从鄂州目前情况来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难度非常之大。一是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第二产业中的钢铁和建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虽然近年来全市通过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调整压减,但短期内效果并不会太明显,难以实现支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第三产业中传统商贸、餐饮娱乐等低端的消费性服务业占比较大,电子商务产业虽然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贡献作用,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短期内也难以支撑第三产业实现跨越性增长。二是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2.2:54.5:33.3)与全国(8.6:39.8:51.6)和全省(10.8:44.5:44.7)相比,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大,达到54.5%,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只有33.3%,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48%)相差14.7个百分点,实现难度大可想而知,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市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市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强化市校产学研合作,搭建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高端前沿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面推进了鄂州创新发展。2016年,全市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投入达到3.0亿元,比上年增长96.7%,实现了较快增长。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达到9.62亿元,同比增长53.9%,占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但仍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2.2%)相差0.9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仅为55.0%,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文化软实力仍有待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但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投入少、规模小、结构单一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2016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105.64元,比上年减少21.81元,与全面小康目标(150元)相差44.36元,实现程度为70.43%,比上年下降14.54个百分点。“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为84.7%,与全面小康目标(110%)相差25.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7.0%,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然2016年有较大提升,达到1.8%,比上年提高0.75个百分点,但要实现占比5%的目标,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四)公共资源发展相对缓慢。公共资源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全市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但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和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偏低。2016年全市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1.34人,与全面小康目标(2.3人)相差0.96人,实现程度仅为58.26%。公共交通服务指数为73.85%,与上年相比不增反降,下降了0.84个百分点,与全面小康目标(100%)相差26.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3.85%。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公共资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五)节能降耗压力依然较大。当前我市万元GDP的综合能耗水平较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节能任务十分艰巨,压力会越来越大。2016年,我市单位GDP能源消耗(2010年不变价)为0.84吨标准煤/万元,评价值仅为73.81%,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100%)还有26.19%的差距。单位GDP用水量(2010年不变价)为169.1立方米/万元,评价值仅为47.31%,还不足一半,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值(80%)还有89.1%的差距。同时随着近年来招商引资引进的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能耗将大量增加,更加重了节能降耗的压力。
三、补齐短板,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攻坚克难、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要在全省率先实现更高标准小康,就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找准重点,精准发力,力争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调整产业结构,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按照全市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要求,改造和升级商贸、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着力在品牌建设、创新研发、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引进新模式、新创意,探索实行 “互联网+”、“物联网+”等模式,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合理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关联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度假休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打造“总部经济”,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以实施创新驱动为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企业,带动我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强市校政产学研合作,搭建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以具体的项目为支撑,不断提升鄂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支持湖北李时珍药物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和引进。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发展的竞争力。
(三)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强化树立“文化兴市”战略,促进文化建设跨越发展。一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建立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二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建成演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与大型演艺集团等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
(四)以依托“精准扶贫”为核心,逐步改善和保障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核心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面脱贫、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聚焦贫困村、贫困人口,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坚持产业扶贫,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具有特色效益优势的产业发展,推动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统筹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药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重点民生工作,着力构建更加公平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切实让群众感到生活无忧、精神富有。
(五)以加强部门协作为抓手,破解全面建成小康难点
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鄂州市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难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一方面要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督查考核,对各指标责任部门的工作进程实施跟踪督查,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进一步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针对未达标的指标和易回落反复的指标,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工作推进方案,做到一项指标有一个专门班子负责,有一套具体解决方案,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还要积极与省厅汇报,让省厅更深入了解我市推进小康工作的实际,争取他们的支持。只有针对短板问题,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创新破难,补缺补弱,才能确保实现鄂州率先在全省建成更高标准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