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州经济稳中向好,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稳步推进。但从横向比较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和文化建设相对滞缓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影响了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我们应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找准鄂州发展的突破方向,不断开创全面小康社会新局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进程
湖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鄂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为83.4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从五大领域指数实现程度来看:经济发展领域指数为82.83%,比上年提高5.36个百分点;人民生活领域指数为86.28%,提高2.52个百分点;资源环境领域指数为87.4%,提高1.6个百分点;民主法治领域指数为80.45%,提高1.02个百分点;文化建设领域指数为72.77%,提高0.54个百分点。从监测指标评价结果来看:实现程度达到100%的指标有14项;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指标有4项;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的指标有6项;实现程度在70%--80%之间的指标有7项;实现程度在70%以下的指标有7项。
鄂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统计监测指标实现程度完成情况表
指标评价值实现程度 |
指标名称 |
评价值为100%(14项) |
人均GDP、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层民主参选率、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失业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生活垃圾处理指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评价值在90%--100%之间(4项) |
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评价值在80%--90%之间(6项) |
互联网普及率指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社会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指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水集中处理指数 |
评价值在70%--80%之间(7项)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单位GDP能源消耗 |
评价值在70%以下(7项)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单位GDP用水量 |
二、从横向比较看差距
(一)从实现程度来看,排位总体靠前,但离预期目标仍有差距。
2016年,鄂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总指数为83.4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五位,比2015年(按旧的统计监测体系)提升2位。与第一梯队的武汉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分别相差9.51、6.72和2.64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进一步缩小;与排在第二梯队首位的黄石市仅相差0.83个百分点,比荆门市、潜江市和十堰市分别高出1.35、1.91和2.17个百分点,稳居第二梯队前列。虽然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在全省率先实现高质量高标准的小康目标还有明显差距。当前离目标规定的2019年的期限只有3年了,但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标准(小康总指数达到97%以上)还有13.55个百分点的差距,按目标来测算,每年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数必须提高4.5个百分点以上,而以当前的增长态势来看,要想实现4.5%的增长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从领域发展来看,保持齐头并进,但资源环境领域差距较大。
2016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领域指数保持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其中经济发展领域指数达82.83%,列武汉市、宜昌市和襄阳市之后,居全省第4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1个百分点;民主法治领域指数达80.45%,列宜昌市、黄石市和十堰市之后,居全省第4位,低于全省水平7.19个百分点,与第3位的十堰市相差1.86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和文化建设领域指数均位居全省中游水平,列第8位和第10位,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6和5.35个百分点;资源环境领域发展差距明显,仅居全省第12位,排位相对靠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98个百分点。
(三)从指标体系来看,发展相对均衡,但短板指标制约依然明显。
2016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体系的38项指标中,除已经100%达标的14项指标外,另外24项指标中除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及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和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等5项指标保持着下降趋势外,其余19项指标均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在19项指标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用水量、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等5项短板指标严重制约了整体发展,其实现程度均未超过6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为36.0%,是整个统计监测体系中的最低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4个百分点,与最高的武汉市相差44.2个百分点; 单位GDP用水量为47.31%,比全省水平低34.2个百分点,而武汉、宜昌和十堰等地已达100%;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为52.54%,比全省水平低6.48个百分点,与最高的神农架相差26.72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55.0%,比全省平均低19.4个百分点,而武汉市和宜昌市已达100%;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为58.26%,比全省水平低20.72个百分点,而武汉市已达100%。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的实现程度也不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因素
(一)国内外发展形势新变化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当前,世界经济整体正在复苏,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是拉动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主要力量;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酝酿渐次退出,进入“减债、升息、去杠杆”轨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已基本结束,未来石油、天然气、能源等可能会在长周期内,在宽区域区间均衡波动,全球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也为鄂州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政治站位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就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到时代的高度,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加以认识。不仅如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加上“决胜”二字,本身就带有冲刺的意思,带有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投入到这场决战中来,并且透视着我们党的坚定信心,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在这样的时刻,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显了它的重大意义,将为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17年,鄂州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加速推进,经济增速达到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了8.3%的增长,高出全省水平0.9个百分点,居第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高出全省水平1.7个百分点,居第二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3%,高出全省水平5.6个百分点,居第三位。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省前列,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后发赶超态势明显,也为鄂州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优于或接近先进水平为率先在湖北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可能。38项指标中人均GDP、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层民主参选率、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失业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生活垃圾处理指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4项指标已达到100%。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4项指标2017年也有望达标。因此,到2017年止,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达标指标将达到18项,占到全部指标体系的47.4%,成为鄂州率先在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优势。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方向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一是提档升级优工业。以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金刚石刀具、工程塑胶等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推进大数据、新材料、医药、先进制造等高新产业链开发。大力发展高科技精密制造、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孵化一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去产能”,大力清退“僵尸企业”。二是提速增量活三产。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支持梁子湖旅游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圈。积极培育“互联网+”、普惠金融、益民服务等新型业态,深入开展“电子商务推进年”活动。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国家高技术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华中冷链港等项目建设。三是提质增效强农业。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绿色农业,坚持生态农业主题不变,加快生态农业基地提档升级,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支持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促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做精做优。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建设一批有全省影响力的田园综合体。引导土地股份合作,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明确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完善负面清单,将各类政策性财政资金打捆设立产业发展资金,精准有效支持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扶持企业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平台开展创新活动,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空间开展技术创新,更好地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创新推进“121”人才池、“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培养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高素质“新鄂州人”。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共建企业工研院,推动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合作实质性落地,加快建设华师鄂州研究院。提升华科鄂州工研院、梧桐湖科技创意园等创新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政府推动技术同产业对接、创新成果同市场对接、创新劳动成果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三)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立足鄂州特色文化禀赋,深入研究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选准适合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鄂州文化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特色品牌。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改革成果,提升自身市场经营能力,培育有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博会展、民间工艺、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重点培育适合大众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以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按照建设体现荆楚文化、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以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鄂州特色的“文化加”产业。
(四)加快推进创业就业,重点增加农民收入。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和基层公共管理力度,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推进政策松绑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的同时,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开发更多适合农民的就业岗位,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激活农村地区要素资源,盘活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资源,加快推进农村要素资源确权,释放农民财产增收活力和动力,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抓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空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全力推进燕矶、杨叶、英山、月陂安置小区建设,持续推进机场快速通道(s203)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新空间。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按照“一村一张图、全域一幅画”要求,对山水田林路居村进行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打造青清山水、静净村庄。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农村卫生保洁,试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清理农村违法用地、违规建房,强化“空心村”整治。 挖掘城镇文化,打造特色小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