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 福-----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六周年之际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7-22 语音:播放

   “长港的岸边一幅画,老屋古树是我的峒山老家。总书记来到我的老家,给我的乡亲留下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游子走天下……”  

     一首《峒山老家》,唱醉了长港,唱醉了百湖。  

 

   长港两岸,百湖之畔,山间变花谷,田陌通绿道,炊烟与果香相濡,日子把欢乐快递……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6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平“语”近人,语新如昨。  

    是啊,为乡亲造福,一个“福”字寄托华夏子孙的千百年情结,一个“造”字蕴含着勤劳与智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6年来,鄂州百万人民牢记嘱托,担当前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接力拼搏、努力奋斗在造福路上。 

  新动能在发力
  今年4月12日,恒大研究院发布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百强名单,湖北省两座城市上榜,武汉市位列第7,鄂州市位列第70。
  此消息一出,荆楚关注。省内知名高校教授认为,这既有鄂州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更有鄂州人民敢于拼搏的因素。
  10年前,开启“一体化”,推倒“二元墙”,鄂州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6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州,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开启了鄂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新时代,新征程。应对挑战,勠力同心,变革创新。全域规划,城乡一体,产城相融。市委市政府抢抓战略机遇,把担当作为书写在鄂州大地。
  转型发展,传统的钢城如何涅槃?市委市政府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敢闯敢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鄂州的城市转型寻找到了突破口,赢得了机遇。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这个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项目,将鄂州变成了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2021年,大飞机将从鄂州起飞,架起联通世界的天路,未来的航空新城将在千年吴王古都诞生。
  无实体不稳。质量强市,鄂州制造力量如何彰显?在好政策的引导下,在葛店开发区,已建成“中国药谷”、中国中部电商基地、继武汉光谷之后的湖北省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成为湖北科技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群,会有更多的“隐形冠军”在此诞生。
  在梧桐湖,“专业孵化+专业投资+专业服务”,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解决初创企业轻资产难题,吸引高水平人才和优质项目入驻,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科技创新新高地、原创动力聚集地。
  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基础,随着武汉高校的智力圈东扩,“东湖高新——葛店(梧桐湖)”产业动感地带的科技走廊正在形成。
  新动能在成长,旧动能在升级。作为鄂州的传统产业支柱“铁老大”,鄂钢也在创新中谋绿色发展。他们攻坚克难,不仅让其桥梁钢市场占有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还走上“一带一路”,让中马大桥、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的工地有了鄂州元素。
  “人随产业走,产业布局决定于区位。”这个逻辑链条是城市发展潜力研判的核心。2018年5月,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决定,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谱写鄂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更为鄂州的发展潜力作了深度注解。今年6月,《鄂州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发布,为鄂州高质量发展规划了路径。
  美图秀作导航
  美图美景,摄影爱好者镜头的最好导航。
  最近,雷山脚下的变化引起我市摄影爱好者的关注,灯塔、江滩、鲜花、大江,把江南小城美幻成滨海新区,他们打开镜头、放飞无人机,记录下新的长江岸景。
  这里是梁子湖水系中新港、长港、薛家沟三条港道的交汇之处,也是鄂州城市内湖连通长江的唯一排涝通道。长期以来,此区域遍布非法砂石码头、违章建筑;灰尘、噪音令当地居民痛苦不堪;长江长港岸滩杂乱无章,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为彻底解决樊口区域长江岸线的行洪防洪安全、大梁子湖流域排涝安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血吸虫病防治、交通瓶颈等五大问题,2016年8月,我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以争创“世界规划师协会和联合国人居范例奖”为标准,高规格规划设计了“鄂州樊口区域沿江路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该工程是湖北省单体最大的长江大保护项目,将成为长江第一宽滨江生态风貌带、长江第一个水上植物园和长江第一个自然式鱼类洄游通道,鄂州滨江三国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巨大变化,不仅是鄂州长江大保护、生态建设的缩影,更是当地6个村(社区)及千户居(村)民、相关企业努力与付出的结果。
  推进鄂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鄂州行动迅速果断。
  ——强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去污还绿,拒黑植绿。在鄂州77.6公里可用长江岸线,非法码头被拆除,敏感工业园区被迁出,非法采砂船无处遁形,长江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继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后,梁子湖全面禁捕限养。主动退垸(退田)还湖,一批子湖重回母亲湖怀抱,江湖连通正在形成。
  ——“蓝天保护战”战绩不凡,全市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鄂钢全面推进绿色钢厂建设,“灭烟”在行动。
  ——四级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一河一档、一河一策。特别是,长港河治理全面启动,水清、岸绿、生态美的百里美丽画廊开始绘制。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推进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工业增加值考核,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只予不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美在田野,兴在乡村。
  梁子湖畔,湖北省首个国家扶贫产业标准在涂家垴镇诞生,小小蓝莓成为产业龙头,成为人们眼里的“绿珍珠”;南迹湖边,文创元素将广袤的田野绘满诗情画意;四峰山下,被保护的每一棵古树,便是一个充满乡愁的悠然故事;共享农庄,每一株香桃甜梨树下,留下了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林果基地,每一张有机认证的背后,有着精准扶贫对象的安心与踏实;刷黑的四好农村路,串起城与乡之间一个个美丽梦想……
  为乡亲造福路上,鄂州正在将乡村变美图,将“乡愁”变“乡恋”。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推进“三乡”工程,让能人回乡创办合作社、基地、企业528家;台湾农创园、石竹生态园、华兆山庄等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
  好日子如花开
  “村里生态农业基地的规模大了,经营模式也多了,峒山葡萄园、西瓜基地、楚鱼香共享生态农庄……村民们的首选不再是外出打工,守着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就能刨出金疙瘩。”
  今年初,72岁的峒山村民黄明山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这是信中的部分内容。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峒山村与村民座谈时,黄明山刚好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左边。当时的情景,老人家一辈子难忘,“刚开始非常紧张,活了快一辈子了,做梦都没想到能与总书记挨得这么近!”
  这几年,家乡年年有变化,还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对这些,黄明山的感触颇多,“大家说得越来越多的一个时髦词就是‘生态’。秸秆不烧了,长港清淤了,垃圾进压缩站了,想说的太多了。”
  为乡亲造福,尽管也会遇到类似吃饭磕牙、走路磕脚的一些不愉快,但好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苦着人民的苦,乐着人民的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高度关注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业,民生之本。我市出台《鄂州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实施意见》,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成员、失地农民、精准扶贫对象等5类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就医,民生之忧。我市实施针对5类特殊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政策,为城乡分散供养的“三无”对象、特困重度残疾人、重性精神病患者、特困特大疾病患者、孤儿和特困残疾儿童,提供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服务保障。
  ——脱贫,民生之难。我市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四个一批”工程,313个村都有结对帮扶单位,所有贫困户都被帮扶。同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杜山镇柯营村村民吴厚银成为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我市结合“五城同创”和“美丽乡村”建设,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推进改厕。
  ——在主城区,“40工程”拆墙透绿、拆违还路,让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路宽了、街亮了、公共绿地更漂亮了,广场舞的曲子更欢快了。
  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财政投入民生支出占比75.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751元、17510元,同比分别增长8%、8.3%。目前,全市完成3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21个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