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家”门:转变角色访民情
“3小时,转4趟车,才到达距市区75公里的东沟镇伯岩村。”刚到村里,“第一书记”商松桥心里直打鼓。村委办公室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会办公;20余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了一半;村里平时冷冷清清,连一盏路灯都没有。中午想休息下,床板上全是老鼠屎……
同商松桥一样,其他“第一书记”也遭遇着各种难题:有的村班子不团结,村两委“两张皮”;有的村大事不公开,小事理不清,干群关系紧张;有的村集体收入为零,没钱给群众解决困难办实事……
“我们不是来享福的。”梁子湖片区“片长”谢健给29名“第一书记”上思想课。
众人将这番话记在心里。
进村第一天,商松桥就开始向村干部了解村里情况,第二天就带上日记本和笔,一家一家地开始入户走访。
“村路又破又窄,没有路标,村民自己都经常走错路。”“穷啊,土里生不出值钱的东西。”“刮个大风,整个房子都能颤起来,就是没钱修……”商松桥开始琢磨着伯岩村村民的每一句心声。
商松桥将扶贫的第一步定在修路。由于这条村路没列入农村路网计划,他回到“娘家”市经信委筹资80万元,建成一条村级公路。随后又筹资90万元建光伏电站,30万元建立油菜、红薯基地。
“我说,老商啊,伯岩村是你家啊?怎么每次回来就是要钱。”见商松桥一门心思想着村里建设,单位有人忍不住问。
“你到村里看看就知道了。”商松桥答得理直气壮。几周后,商松桥带着市经信委领导和同事来到伯岩村走访,村民围过来夸赞。那次以后,商松桥的“娘家”更得力了。
比起商松桥,官田村“第一书记”白晓芬更像个“拼命三娘”。
为了便于扶贫,白晓芬将家里新车用上,一年来回跑了2.4万公里。听不懂方言,走访农户时,请当地村干部当翻译。花了2个月时间,白晓芬克服语言障碍,和村民打成一片。
真情的付出,让“第一书记”们很快叩开了村民的心门,也让他们完成了一次角色的蜕变。
在上鲁村,因为“第一书记”童靖坤的帮助,50多个患病村民得到救治。60岁的鲁昌平被他感动,一家人主动上堤防汛,40岁的柯贤才更是说出了“无以为报,我自愿捐献遗体”的话。
防汛期间,梁子湖片区29位驻村“第一书记”挺身而出,带领党员群众抗战在抗洪第一线,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兴“家”业:贫困村打了翻身仗
3月,涂家垴镇官田村又迎来了一件喜事: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村民柯昌德说,是“第一书记”白晓芬带来了“好福气”。
官田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去年,白晓芬到任前,除去打工收入,全村人均纯收入144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白晓芬瞄准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制定了《官田村五年扶贫开发规划》,先后争取各类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其中,市质监局扶贫资金130多万元,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有机湘莲、水产养殖、林果种植、苗木种植园等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建立光伏扶贫电站助推官田村脱贫致富。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等形式,兴建生态农业基地6个,扶贫电站2个,其中有村级300亩花千谷,200亩有机湘莲、200亩林果采摘园、1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村级合作社兴建了300亩AAA绿色湘莲,200亩有机水稻、150亩莲田养鱼、100亩精养鱼塘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
全村农业基地和村庄整治解决劳动力就业140多人,每人年收入在1000元至20000元,全村贫困户脱贫13户28人,探索出一条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在梁子湖区,像白晓芬一样奔波着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
沼山镇王铺村“第一书记”吴明,筹资7万元帮助贫困户实行养殖帮扶,投入11万元帮助18户75人实行油菜种植帮扶,为20户25人办理助学救助“两免一补一助”。
涂家垴镇张远村“第一书记”董成家针对性制定脱贫计划和个性化帮扶方案,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村庄经济,引导村民组建经济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股金分红、养殖、种植、流转土地、开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组织务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底,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比上年增长30%,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全区29个贫困村中,有10个是省级重点贫困村,10个市级贫困村。去年一年,29名“第一书记”为贫困村引进各项扶贫、建设资金1000万元,带着29个贫困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其中,王铺村、张远村两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正“家”风:有了好支部,不愁没出路
“没酒没烟,开会靠边!”驻太和镇马龙村“第一书记”戴均安记得,头一次组织党员开会时,全村72名党员只来了20多人。因嫌弃会场“简陋”,会议途中又有一半人退场。
村支书说,因为党员意识不强,平时打工又忙,以前,村里每年勉强开一次党员会,每次都要好烟好酒招待,还要说好话请村民“赏脸”来。
“有了好支部,不愁没出路。”戴均安深知,村民想脱贫,首先要改掉党组织纪律涣散这一毛病。
5月,村里开会时,戴均安自掏腰包买了5包烟,一根一根发给大伙抽。
6月,戴均安买了2包烟,和大伙扯家常,到每个党员家中走访。
渐渐地,戴均安和村民越来越熟络,到7月时,在村党员来得一个不落,再也没提烟酒的事。
在马龙村,党员茶前饭后最爱干的事,就是看微信。
微信上,戴均安建了一个党员交流群。
“这个群的‘威力’很大。”戴均安说,村里60%的党员在外务工,微信群会及时更新村务、党务活动,方便大家了解。另外,在外党员可以把一些就业信息反馈回来,帮助其他村民找工作。”
去年防汛,群里很多党员得知信息后,纷纷回来捐款捐物,帮助家乡抗灾。
梁子湖片区“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村班子建设放在首位,成绩显著。
涂家垴镇畈上但村“第一书记”谢健,提炼创建了“用心服务、和谐共创”党建品牌。
涂家垴镇张远村“第一书记”董成家,每月召开党员大会,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建立群众说事室,密切了党群关系,实现了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
沼山镇王铺村“第一书记”吴明,积极协调改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将村重大财务开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等10多项村党务、政务进行定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太和镇牛石村“第一书记”熊阳春,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五比五看”做合格党员竞赛活动,解决了村党员队伍中过去存在的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开会要吃饭喝酒、发烟,党员队伍软弱涣散等诸多突出问题和陋习。
官田村“第一书记”白晓芬,通过建基地、立制度、带感情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顾“家”人: 一个“和”字解民忧
没想到,让村民头痛了多年的姜家荡承包权纠纷,被涂家垴镇张远村“第一书记”董成家一朝解决了。
“停手,快停手。”上任第一天,董成家就遇到了“棘手”事:两伙村民僵持在姜家荡,差点打起来。
原来,几年前,村民陈某在村民没有签字的情况下,私自承包姜家荡400亩水面。“水面按200元/亩补给村民也就算了,可到现在,连钱都不给了。”村民代表气愤地讲出原因。
由于纠纷涉及80户村民,协调难度大。村民多次上访,让村、镇里头疼不已。
怎么办?董成家下决心接下这烫手山芋。
接下来5个月时间,董成家和村干部张才学一起,一户户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同时,多次到区、镇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要求双方当事人重新签订了合同,将承包费提高到400元/亩,一次性补偿村民欠费,彻底化解了这桩积累多年的矛盾。
感人的故事,同时在天山村出现。
“吴书记,你别忙活了,大不了我不要那些钱了。”去年9月,天山村84岁的吴翠英老人拦住“第一书记”吴剑君。
按农村标准,80岁老人每月可领90元养老金。但吴翠英眼巴巴盼了4年,这笔钱一直没有着落。
“政府说,你有两个养老存折,办不了。除非注销一个。”“可我真的只有一个。”老人听了急得跳脚。
问题出在哪?吴剑君“盯”上了这事。从天山村到涂家垴镇车程2公里,几个月下来,吴剑君也记不清自己来回跑了多少趟,吃了多少闭门羹,整个人瘦了好几圈。吴翠英老人不忍心,多次提出要吴剑君放弃。
去年10月,当老人拿到养老存折和补偿的4000元养老金时,对着吴剑君一个劲地抹眼泪。
一年来,“第一书记”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铺路、修桥、安装路灯,慰问困难群众、组织开展义诊、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问题,使帮扶村民生活得以显著改善,群众得到了实惠。
记者 柯明珠 特约记者 李君亮
“第一书记”感言
谢健(涂家垴镇畈上但村)
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带着任务下去的,不是去享福的。要有耐得住辛苦的毅力,大胆创新的扶贫思路。
白晓芬(涂家垴镇官田村)
作为鄂州“第一书记”中的一分子,无论前面的路多么艰难,我始终满怀希望。
戴均安(太和镇马龙村)
要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呼,要始终恪尽职守。
熊阳春(太和镇牛石村)
作为一名党员,能够战斗在党统一指挥的扶贫攻坚战役的前沿阵地,将使我生命的意义得到升华!
董成家(涂家垴镇张远村)
张远村成了我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会把它当作我的第二故乡,一直关注、支持它的发展。
吴剑君(涂家垴镇天山村)
一年的“第一书记”生涯,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沉甸甸的正能量,指引我前进。
王戈飞(东沟镇刘河村)
真情付出,才能凝聚群众;真心实干,才能有所作为。
商桥松(东沟镇伯岩村)
贫困村伯岩村终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一年来呕心沥血最好的回馈。
童靖坤 (涂家垴镇上鲁村)
始终将群众的需求记在心头,始终如一为他们做一个贴心的书记,用我的诚心为群众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