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吴晓茹 通讯员胡梦瑶)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身健身广场;违建拆除后的边角地,建成儿童乐园……华容区新建成的6座口袋公园今年陆续投入使用。这些“小而美”的城市空间嵌入市民生活圈,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愿景照进现实。
走进天顺名居小区口袋公园,彩色步道串联起休憩凉亭和儿童玩乐区。老人在树下纳凉,孩童在滑梯处嬉戏。这个占地3476平方米的“城市盆景”,前身是闲置菜地。类似的蝶变正在全区上演:老水利局宿舍棚房拆除后变身绿地,农行篮球场升级为法治主题公园,华容派出所北侧、区图书馆对面等3处运动场地补齐了健身设施短板,“全龄友好”理念贯穿设计始终。
“改造过程避免大拆大建,转而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更新。”区住建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等方式,将城市“边角料”转化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既避免了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社会成本,又精准回应了群众对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实现了城市更新的“轻投入、高效益”。
作为6座公园中面积最大的项目,市民文化中心南侧运动场占地约12066平方米,其设计尤为典型,内设多功能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集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为一体。
在图书馆对面运动场,正在打太极的张阿姨感慨:“送完孙子到幼儿园,走3分钟就能打太极,太方便了!”这些散落在城市街角的口袋公园,在设计上遵循“5分钟可达”的便民原则。自从口袋公园建成后,不仅人居环境改善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傍晚时分,公园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孩子们在游乐区嬉戏,年轻人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老人们坐在树荫下聊天。“一块场地三代人共享”的愿景在此生动呈现。
从“无人问津的角落”到“家门口的会客厅”,这些散落在街角巷尾的遗珠,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城市的温度与质感,让“诗意的栖居”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