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双柳长江大桥。全媒体记者金绍成 摄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徐洪江)11月16日,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南主塔高度突破100米大关,达到102.1米,正式进入超高空施工阶段。
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全长约34.7公里,连接武汉新洲区、鄂州华容区,起于武汉市新洲区S111汉新线,终点与黄鄂高速公路相接,设计时速120公里。该工程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中铁大桥局承建。其中,跨江主桥为主跨长1430米、宽50.5米的钢箱梁悬索桥,为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
按设计,南主塔为门式混凝土框架塔,高211.78米,设上、中、下三道横梁,塔底有2米高的塔座,塔柱截面由根部缩窄至顶端,塔柱一共划分为35个节段进行施工。
站在南岸主塔下方抬头望去,只见两个塔柱上都裹着深蓝色“外衣”。后面设有大型部品钢筋加工区,绑扎成型的巨型钢筋笼静静等待着提升至桥塔上方。“这就是主塔快速‘长高’的秘诀。”项目副总工柳涛介绍,包裹塔柱的深蓝色“外衣”名为智能筑塔机,该塔机集智能同步顶升、自动脱模、智能养护、布料、信息化监控监测等功能于一体,以流水线方式进行全功能一体化施工。即使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也能保证整体稳定,工友在百米高空施工作业如履平地。
柳涛介绍,过去,桥塔的钢筋笼是在高空散绑,工人们高空作业量大,安全员也要全天候守在高空工地。为了减少工人高空散绑工作量,项目部自主研发了钢筋网片智能生产线,将地面部品钢筋由单根散绑提升为网片拼装,由智能机器人进行焊接。这些智能元素的融入,使得项目“变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变野外作业为工厂制造”,实现了智能建造,提升了工程建设的品质和效率。
改变施工工艺只是项目部提高施工效率的举措之一。从优化施工流程、做好超前谋划着手,是项目部快速推进工程建设的“破局”之策。
“工程施工就好比一场接力赛,工序转换非常重要,如果上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好,下一道工序就无法进行。”柳涛表示,项目部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及时编制方案,并对场地布置、施工工艺、资源配置、工期等进行细化安排,确保每一道施工工序衔接紧密。
随着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建造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成为建筑业发展新方向,这一点在双柳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解决主塔施工中遇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问题时,项目部采用了智能温控技术,即在承台内安装冷却循环水系统并埋设测温元件。测温元件第一时间将承台混凝土内部实时温度反馈至温控系统后,温控系统及时予以调节控制,确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