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以及歌舞、曲艺、杂技和大型综艺演出等文化生活需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鄂州市文化中心(大剧院)的决定。目前,市建委、市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中心完成了文化中心的规划方案设计招标,经有关专家评审,从21个投标方案中,精选了5个设计方案,现进行公示,请广大市民积极评选。 项目概况 鄂州市文化中心位于鄂州市城南,西侧与北侧临汇贤路,南侧为学府路,东侧紧邻洋澜湖。 文化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大剧场(按1500座设计)、多功能厅(按600座设计),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套设施(含通用设备用房、业务用房、地下停车场、人防工程、按照规范需要建设的其他设施),地块用地面积为85300平方米。 方案介绍 方案一: 设计按照“城市性、大众性、参与性”来定位,即城市性:放眼城市视角的尺度,使之成为“城市的客厅、市民的礼堂”;大众性:充分利用莲花山风景区的休闲人流,使之成为一个人人的场所,“用与众不同之形,求与众同乐之本”;参与性:让观众成为演员,与舞台演员形成零距离,使之成为许多即兴表演的场所。 设计理念灵感来源于“莲”,在一片静谧的湖中,有一朵大自然赋予的莲花,唯美绽放着,给喧嚣的城市带来一片宁静。 方案构思为“一片湖、一处景、一瓣叶、两朵花”。功能布局为:将大剧院设计在场地的最北侧,保留山体,形成依山傍水之势;将多功能厅设计于地块南侧,临近南侧水体;在地块中间设计配套设施,内含影院、咖啡厅及培训中心;南入口为文化广场。 方案二: 方案提取凤凰飞舞的动态元素,飘逸优美的建筑形象与此地山水灵动的自然形态瞬间组合,以动态的肌理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文化表演空间。建筑结合场地景观,以粗细、快缓的形式勾勒建筑壳体及周边地景,建筑造型轮廓与景观相融,共同形成流动表面,模拟凤凰飞舞的动态形象。 整个功能布局为:湖滨景观带、600座多功能厅、入口广场、露天剧场、凤羽景观广场、1500座大剧院、后勤广场。大剧院及多功能厅门厅前设置共享平台广场,观景视野以西北侧湖景为主要景观面,最大程度利用洋澜湖景观。多功能厅观景视野以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相结合,包括北侧保留山体及东侧引水入景。建筑西侧主入口广场结合景观打造休闲步行带,糅合绿化、水景、雕塑等各种景观元素。建筑西侧结合人工引水设置沿湖休闲带,打造滨水步行休息系统及观景点。 方案三: 以“大湖明镜,钟磬合鸣,文化公园,滨水舞台”为设计立意,结合鄂州历史风貌和山水文化,从湖水、铜镜和钟磬中提取元素,顺应功能与结构的要求,创造出富有荆风楚韵与音乐韵体的建筑形态,表达出大湖明镜、钟磬合鸣的寓意。将建筑、自然环境、观景平台有机结合,融入山水之中,共同打造市民的文化氛围和滨水舞台。 整个功能布局包括:大剧院、多功能厅、露天剧场、共享中庭、架空平台,以及景观广场、沿湖绿化、山体绿化。多功能厅放在地块南侧,大剧院设置在北侧,共享中庭衔接两大功能体,通过大屋顶的统一,形成恢弘的建筑形象。西、南两侧通过广场和绿地与城市衔接;东、北两侧,顺应地形,融入洋澜湖生态环境之中。 方案四: 从山水而生的理念入手,方案采用生动流畅、虚实相间的形体,将建筑栖于湖边一角,自水岸之滨生长而出,宛如舒展开放的莲瓣,构成一幅端庄大方又富有灵气的城市画面,体现“水舞莲影”的设计理念。 方案以建筑、绿地、广场为载体。建筑主体分为大剧院、多功能厅和共享厅三大部分。1500座大剧院采用“品”字型舞台的工艺布置形式,分为主舞台、左右舞台和后台4个部分,通过精细化的设计,为演员和观众提供一个美的艺术享受。广场、绿地、步行道采用湿塘、渗水等“海绵城市”理念,实现水资源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为市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方案五: 设计提取凤凰舞动之意向,取其灵动之态,起伏腾转,转化为建筑语言,使其栖息在洋澜湖畔,呈现出舒展的建筑造型。建筑婉转起伏,多变流动的线条,顺应滨水的岸线,营造出剧场建筑行云流水般的曲意线条,柔美、动感、流畅。以大剧院为中心,以文化为主题,丰满业态为文化结合体,合理布置电影院、文艺培训中心等与人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设施,使之成为市民日常多元化生活的集聚地,充满人气活力的文化生活中心。 大剧场位于基地中心,面朝西侧汇贤路形成入口广场,多功能厅及其他附属功能成为带状组团,环绕在大剧场东南侧布置,设置单独出入口。两个功能体量之间形成带状的长廊空间,将城市界面与自然界面自然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