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鄂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七条道路”、“五个振兴”重要指示和视察湖北鄂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鄂州实际,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 |
![]() |
嘉宾: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吴斌 访谈时间: 2019-09-06 |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一、今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2019年我市“三农”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落实,紧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抓推进,突出做好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三大重点工作,用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展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鄂州担当,切实推动鄂州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二、今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围绕推进乡村“五大”振兴,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二是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五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落地。 三、今年我市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好。今年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聚力精准施策,确保如期完成1.3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个贫困村出列任务。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力度,精准落实教育、健康、金融等保障政策。二是抓紧抓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省级整改方案任务要求的整改工作,实打实整改到位。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动查找是否存在拆摊子、甩包袱、歇歇脚的情况,精准整治“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三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对已脱贫对象继续给予扶持。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将已摘帽贫困村优先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支持范围。 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我市如何做大做强乡村产业? 答:鄂州是一个县域块头,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位置,乡村产业要瞄准城市圈需求,在高、精上做文章。产业发展思路上,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发展举措上,要实施好“六大”工程:一是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确保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27万吨以上,油料总产保持在4万吨以上。二是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按照生态农业定位,大力发展精细蔬菜、精品水产、精致苗木三大产业。三是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提升新型主体经营水平和带动分散小农户能力。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农业信息入户无缝对接,提高科技农业水平。五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确保全年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六是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工程。促进生态农业基地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休闲、湖滨度假”产业,形成田园综合体。 五、今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好矿山、河湖环境修复。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加强水环境治理,推进环梁子湖湖泊治理国家示范区创建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长港河、高桥河、新港治理。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加强长江岸线、宜林荒山荒地和乡村进出道路、集中居民点、房前屋后、休闲地绿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2019年重点完成17个省级示范村和61个整治村建设。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年行动,加快农村“五类厕所”和畜禽养殖粪污整市治理项目建设。四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行政村光纤、4G网络、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实落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鄂州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鄂州文化品牌。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和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建设和谐农村。 六、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我市农村改革将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答:主要是深化农村“三项”改革,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制度,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持续增长。三是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形成财政优先投入、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七、如何理解“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从2028年开始,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将相继到期。到期后再延长承包期30年,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激发农民群众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保护和实现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使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放心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八、如何理解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答:从产业发展看,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绿色产品少。产业如何兴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产业兴村强区行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人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产业旺不单指农业,更要百业旺,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九、如何理解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答: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从农村环境看,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等都是隐忧。如何建立生态宜居乡村?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人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各地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十、我市就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争取投入6.36亿元启动17个示范村和61个整治村建设,全力打造“沿江、沿湖、沿山”美丽乡村示范带,建成一批江南美丽田园乡村。着力在“五治”上攻坚,即:治垃圾、治污水、治旱厕、治荒地、治村容村貌。二是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3家矿山生态修复和樊口二站、花马湖二站建设。出台《鄂州市湖泊保护条例》《长港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扎实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和长港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河湖面貌明显改善。严格落实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对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花马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全面禁捕。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5.8万亩,年减少化肥使用量738.5吨(纯量)。建立起以生态价值补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十一、当前,农村“厕所革命”如何选择合适的改厕模式? 答:我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采取的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让农户选择符合自己的改厕模式。农村一般地区,可选择使用三格式化粪池改厕;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推广使用完整上下管道水冲式改厕;沼气“一建三改”项目地区,可采用三联沼气池改厕。提倡农户无害化厕所入户进院,支持有条件的直接进户入室。 十二、我市就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我市抓住城乡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契机,实行包村单位结对共建,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开展推荐第七届湖北省道德模范、表彰第六届鄂州市道德模范和第二届鄂州工匠活动,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推进乡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全市建成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1个,村湾文体活动广场近900 个,乡村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展示馆等300多个(处),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乡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条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300多场次,进村放映公益电影4000多场次,举办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200 多场次,形成了长港农垦文化节、泽林旱龙舟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注重雕花剪纸、牌子锣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乡村文化艺术团、青年楚剧团、诗词书画社等乡村文化团队越来越多,“不比牌技比舞技,不进赌场进球场”的农村社会风气日益兴盛。三是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持续创建市级移风易俗试点村,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弘扬家庭美德,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150个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乡贤带头引导,形成文明治丧、从简办丧、文明低碳祭扫的风气。四是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化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梁子湖区开发采莲船歌舞、穿花龙舟等渔文化资源,举办梁子湖红枫观赏节、油菜花节、蓝莓节、荷花观赏节等系列文旅节庆活动12个,吸引力不断扩散。6月15日全国第四届古村镇大会梁子岛闭门会议在我市召开。 十三、我市就推进乡村乡村治理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答:我市围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工程,提高“三治”能力,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2018年高质量完成35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对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开展提能大培训。完成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大力推进群众性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村务协商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等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三是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纵深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村匪村霸、宗族恶势力,群众的社会安全感达90%以上。深化农村“两堂”专项清理,取缔19处基督教私设聚会点,336个祠堂挂文化活动中心牌子。继续落实“一村一律师”制度,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安全隐患排查,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加强农村人才储备。建立全市乡土人才库和“两委”后备干部库,储备乡土人才101人、“两委”后备干部117人。落实“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2019年选派30人赴高校学习深造,毕业后回村工作。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提升职业农民技能。上半年,开展“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训4437人。 十四、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哪些困难和不足? 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目前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推进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有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还不完善。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和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十五、下一步,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打算是什么? 答:关键是抓落实。我们将按照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效。一是抓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是认真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将任务工程化、项目化、节点化,推动乡村振兴规划落细落地。三是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整治村建设为载体,真正建出“特色”、形成“样板”,为全市乡村振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真总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一些典型经验,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提升。四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五是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