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特色组团建设进展情况 |
![]() |
鄂州布局建设好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机场临空组团,对于实现承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与成果外溢,提升功能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省贡献鄂州力量至关重要。 |
![]() |
嘉宾:
鄂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伟志 访谈时间: 2021-10-22 |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我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推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鄂州布局建设好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机场临空组团,对于实现承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与成果外溢,提升功能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省贡献鄂州力量至关重要。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一下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基本情况。 杨伟志:今年2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2月18日,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应勇宣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式启动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向西源起于武汉市武昌、洪山等科教资源密集区,向东拓展至鄂州、黄石、黄冈以及向南的咸宁科技产业集聚(简称“武鄂黄黄咸”),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在发展战略规划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构建以东湖科学城为创新极核,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创新发展联动轴,通过打造三条特色产业带,串联若干特色发展组团的“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形成区域聚焦、要素集聚、两链融合、协同发展的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两个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先行区和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主持人:“多组团”是哪些组团?鄂州在其中是怎样定位的? 杨伟志:根据“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战略规划,鄂州凭借毗邻光谷和鄂州花湖机场优势,处于“一轴”重要位置,在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产业和智能产业“三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前期规划建设发展的大光谷创新组团、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鄂州机场临空组团、环大冶湖智造组团、黄冈特色产业组团、咸宁绿色产业组团等6个创新与产业发展组团中,鄂州占据2个。其中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通过推进葛店经开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城、葛店南部生态岛等特色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鄂州机场临空组团充分发挥鄂州花湖机场航空物流枢纽建设优势,积极推进鄂州、黄石、黄冈临空经济区合作,争创国家智慧快递物流技术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智能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对鄂州的发展定位,结合鄂州实际,我们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中鄂州功能区的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机场临空组团为重点,着力构建“一横一纵”两条创新发展带。横向为“葛店—华容(三江港)—鄂城—临空经济区—花湖机场”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带,纵向为“葛店—红莲湖—梧桐湖”生态科技创新带,形成全域、多点创新和产业发展格局。 主持人:请介绍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 杨伟志:经过大半年的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在创新体系、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区域协同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3大发展目标、6项重点任务和6项保障措施,以之为引领,形成了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建设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5家省级专业型研究所、12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鄂州国家级孵化载体零的突破。目前全市有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了“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孵化平台体系。我们积极推动的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项目入选中科院“十四五”重大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库,进入国家发改委项目评审第二轮。湖北省智慧空港产业技术研究院获得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建设。三是创新主体实现快速增长。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隐形冠军企业52家。通过精准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截至目前,今年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7家,其中219家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同比新增64家;累计组织69家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62家通过专家审查。四是科技金融迈上新台阶。市昌达公司采取“股权+债权”的模式直接投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8个,协议投资金额3.75亿元,实际拨付3.31亿元。完善推动企业上市政策体系,对成功在A股上市的企业最高奖励2000万元。对26家企业进行“科创板上市后备资源储备行动”专项调研,将7家企业作为重点后备企业纳入培育计划。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专属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 (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进展 一是项目建设突出产业聚焦。聚焦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今年累计新开工项目68个,涉及三大产业领域的产业项目占比近40%。11个科技创新项目进入省科技厅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点科创项目库,其中,新开工建设的总投资80亿元的芯映光电项目和总投资50亿元的瑞华光电项目获得省科技厅主要领导重点关注。二是产业链协同达到新高度。葛店开发区主动布局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等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与东湖高新区在左岭区域布局的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长江存储等百亿级企业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共同打造国家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三是新兴产业集群实现较快发展。以爱民制药、康源药业、中有药业、中部医疗等38家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年产值119亿元;以容百锂电、南都新能源、虹润高科、万度光能等17家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年产值53.6亿元;以华工法利莱、华中数控等13家企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年产值24.38亿元。以三安光电、灿光光电、彤诺电子等14家企业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年产值27.52亿元,随着三安光电产能的逐渐释放,有望实现年产值快速增长。 (三)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产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构建的“一横一纵”两条创新发展带,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产业园区,实现了全市产业园区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范围内的联动。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带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纵向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带,发挥生态资源禀赋和毗邻武汉的地缘优势,推动武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承接武汉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城融合创新,打造武鄂同城化先行示范区。二是规划同步取得新进展。与东湖科学城接壤的红莲湖科技园板块纳入了东湖科学城260平方公里的拓展范围。葛店开发区全域纳入《武汉大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光谷科学岛规划》的统筹范围。我们还与武汉市科技局签订了科技同兴的战略框架协议,形成了“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谋、主体共育、活动共办”的“五共”模式。三是园区承接转移功能更完善。葛店开发区对标光谷生物城投资40亿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承接光谷生物城向东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扩大光谷“生物城”对葛店“药谷”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光谷生物科技城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华容区在红莲湖科技城区域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5G通信网络、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鄂城区依托樊口片区打造滨江科技新区,加快发展大数据、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临空经济区与武汉光谷金控集团合作,共建光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 (四)区域协同取得新成效 聚焦打造武鄂同城化核心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积极加强与其他兄弟城市的协同。一是武鄂科技同兴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与武汉城市圈兄弟城市一起共同签订《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武汉城市圈科技平台共建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创新研究院等武汉高校院所在鄂州建有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全市现有33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汉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共同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二是鄂州东湖高新同城化发展快速推进。鄂州市与东湖高新区建立了联席会商机制,双方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开展互商互访,推动工作落实。在共同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方面,鄂州市拟与东湖高新区签订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等方面协同发展。三是武鄂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武鄂市域铁路鄂州段目前已完成项目预可研。在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南站通车运行之后,武汉地铁30号线向鄂州红莲湖延伸线,已纳入《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目前在与武汉对接的鄂咸高速、武阳高速(鄂州段)、武汉新港高速(鄂州段)、花湖机场高速一期等4个公路项目中,鄂咸高速已于9月28日零时通车。与东湖高新区对接的连通路项目10个,今年已开工6个,预计完成4个。红莲湖新城大道对接武汉未来三路已基本打通,正在开展路基建设。武鄂长江港口一体化加速融合发展,长江岸线五大港区全部纳入武汉新港规划建设范围,三江港已将全部港产划归新成立的省港口集团统一管理。 主持人:请问市科技局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中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杨伟志:围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战略规划,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鄂州功能区建设。要实现武鄂同城、科技同兴,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科技同兴,深化市校合作,为鄂州两个特色组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抢抓武汉科教、人才资源外溢机遇, 下好科技创新“依武而昌”先手棋。继续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在汉高校的新一轮合作共建,加快签订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用才与留才并重,深入实施“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推动智力资源集聚。二是实行错位发展,加强平台建设,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平台支撑。充分发挥毗邻东湖科学城的地缘优势,主动对接布局在光谷科学岛的重大科技设施、湖北实验室等战略性科技平台,谋划引进到鄂州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多层次创新空间,优化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中科院精密测量创新院在沼山布局的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时空精密测量创新高地,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三是推行差异化发展,引导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链。推进武汉城市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鄂州,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鄂州,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鄂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以“光芯屏端网”为重点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配套、现代物流、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争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产业集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