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鄂州市气象灾害防御 |
![]() |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市气象局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
![]() |
嘉宾:
市气象局局长 于大峰 访谈时间: 2022-05-13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主持人:为什么要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于大峰:随着天气气候的变暖,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带来严重影响。2016年12月2日,鄂州市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导致庙岭镇附近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2021年8月11日夜间,襄阳、随州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降雨总量大、极端性强,夜雨突发、汇水涨水快,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和重大人员伤亡。
鄂州位于南北气流交汇带,气候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局地暴雨、低温冰冻、雷电、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突发性、致灾性天气明显增加,对全市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求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主持人:目前我市气象预报预警预测水平是怎么样的呢?
于大峰:目前鄂州市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已基本建立完善,智能网格预报已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到2.5千米,时间分辨率达到1-3小时,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不漏报。
主持人:我市目前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怎样?
于大峰: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在气候资源探测基础设施和站网的规划与建设经费的支持。“十三五”结束时全面完成鄂州所有乡镇加密自动站的建设任务,“十四五”时期将对区域自动站进行标准化改造。目前鄂州全市共建有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28个,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站1个,能见度自动观测站6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便携式自动气象站1个,GNSS/MET监测站1个,大气成分PM2.5监测站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基本满足各类气象服务的监测需求。在梁子湖区沙湾村建设了标准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已实现自动化观测。
主持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怎么样
于大峰:2015年,鄂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鄂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五年来我市已初步建立起贯通上下的气象减灾防灾体系,各区、乡镇都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实现各区、各乡镇有分管领导负责,全市所有乡镇均有一名气象信息协管员,每个乡镇均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每个村都有气象信息员,有预警信息接收能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有效联动。
2021年鄂州市启动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历史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和雷电等8类气象灾害事件、过程和影响全面调查。
主持人:今年汛期的天气趋势是怎么样的呢?
于大峰: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2022年鄂州汛期(5~9月)总雨量760~800毫米(历史平均818.6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少,主汛期(6~8月)总雨量460~520毫米(历史平均57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但需要重点预防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所引发的次生灾害。
预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至中旬,出现降水集中期,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可能性较大。预计6月中旬中期入梅,7月上旬前期出梅,入梅接近常年同期、出梅较常年偏早。
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左右(历史平均26.4℃)。高温日数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8~39℃。盛夏期出现持续性高温和阶段性、区域性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主持人:请详细介绍下鄂州主要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指南
于大峰:好的,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大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
大风是指平均风力大于6级、阵风风力大于7级的风,会对农业、交通、水上作业、建筑设施、施工作业等造成危害。寒潮是指强冷空气的突发性侵袭活动,其带来的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交通、人体健康、能源供应等造成危害。
大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时,政府部门要采取救助措施,开放避险场所,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要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必要时可强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露天广告牌等设施;督促指导港口、码头加固有关设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督促运营单位暂停运营、妥善安置滞留旅客;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采取停止作业措施,安排人员到安全避风场所避风;电力部门要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大风天气公众要注意检查门窗,妥善安置室外花盆等易落物品,外出时尽量不要在玻璃门窗、广告牌附近逗留。寒潮天气外出时注意防风保暖,增添衣物,避免诱发感冒及心脑血管等疾病。
(二)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
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50毫米或以上,或12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3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往往会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雷电是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会对人身安全、建筑、电力和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时,政府部门要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如需要紧急转移群众,立即通知相关乡镇、街道或村组按预案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安置受灾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要加强城市渍水监测巡查,抢排渍水,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雷电天气时要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公众要尽量减少外出,检查门窗,防止雨水渗漏。驾驶人员注意路面积水,注意防汛警示标志,尽量远离坡底、桥洞等积水处。室外人员避雨,需远离低洼处、电线杆和高压线塔。
(三)大雾、霾电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
大雾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大雾、霾电等灾害性天气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车辆的指挥和疏导,维持道路交通秩序,必要时暂时封闭高速公路,要加强水上船舶航行安全监管。电力部门要加强电网运营监控,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发生设备污闪故障,及时消除和减轻因设备污闪造成的影响。
公众要注意尽量减少外出,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尽量不要外出;要减少高强度户外活动,外出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驾驶人员严格控制行车速度。
(四)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防御
暴雪是指24小时纯雪的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或24小时雨夹雪的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且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
暴雪天气来临时,建议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需要加强巡查,及时清除道路积雪积冰,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一旦发现相关设施被雪损坏,确保及时修复;面对暴雪天气,公众出行应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防滑,对有关临时搭建物要做好加固防护措施、避免被雪压垮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