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线 |
![]() |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严格落实地灾防治责任,科学分析研判危险范围,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积极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地灾治理工程、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千方百计避免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在吴都大地上筑起一道安全坚固的“生命防线”。 |
![]() |
嘉宾: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如辉 访谈时间: 2024-10-22 |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黄如辉:一、立足于“查”,严格防控风险隐患。准确定位风险隐患,并精准判断其活动能力及变化发展情况,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难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迎难而上,开展全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四位一体”网格化核查,找准风险隐患,全市已查明地灾隐患点164处,分布在全市5个区、33个乡镇(街办)。一是防灾巡查责任到人。全市“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划分5个区域、33个单元、396个网格,近400名网格员常态化对159处隐患点和重要风险区开展巡排查工作,实现了专人盯防,落实了两表(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表、防灾预案表)、一牌(警示牌),对受威胁群众发放两卡(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明确了隐患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险安置点,实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更新。二是重要时点排查隐患。严格落实“汛期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和“雨期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制度,通过“五查五看”(查房前屋后,看是否有裂缝;查山林田块,看是否有塌陷;查牲畜家禽,看是否有异常反应;查山体前沿,看河水是否浑浊;查天气预报,看是否有暴雨出现)提前研判处置,看牢管好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是重点区域严控风险。针对已知隐患点和农村房前屋后、山区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在建工程等高风险区开展隐患排查专项行动,督促相关单位落实防治责任,对排查出的隐患明确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通过全民动员强化网格化管理,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开展不间断巡查排查,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做到险情不解除、人员不回迁。
二、聚焦于“防”,全面提高预警能力。全市运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专业监测预警等“点面结合”防灾模式,分析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时有效预警预报。一是综合防治信息化。充分发挥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技术优势,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通过地质灾害防治一张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无人机巡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四个子系统,实现地质灾害信息查询、预警预报、综合研究、决策支持、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等主要功能,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二是会商研判常态化。坚持“日报告、周会商、月评估、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组织技术人员会同气象等部门及时开展多时段、多层级会商研判。近三年来,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260条,直达基层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按照《湖北省地质灾害防范规程》落实预警响应措施,及时有效避让、处置险情50余起。三是监测预警自动化。利用全市219台自动化监测仪器,盯死看牢51处重点监测点细微变化,弥补“人防”在开展夜间防灾和山高坡陡地段难以巡查的短板,发挥了“技防”事半功倍的作用。6月28日,葛山团山寺旁一处裂缝监测仪器数据存在扩大趋势,我局立即组织对坡面裂缝进行遮盖雨布,有效阻止裂缝发育。
三、着眼于“避”,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强化紧急调度。我市在汛期、梅雨期、“冰冻雨雪”等关键时期召开全市调度会,针对性部署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等制度。2024年,按照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防御三级响应,做好雨雪冰冻天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二是突出宣传教育。我市连续10年组织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主题纪念日,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级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知识。积极开展“屋场式”“院落式”“敲锣行动”等演练培训,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细化“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怎么管”等避险方案。累计组织演练200多场,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培训1500多场,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实施搬迁避让。为确保群众生存环境的长治久安,对居住在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实施避险移民搬迁。程潮铁矿、汀祖镇吴垴村、大铜坑矿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搬迁避让1139户5080人。通过采取有力的避让措施,全市连续10年无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用心用情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四、聚力于“治”,提供长久安全保障。2018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根据“去存量、控增量、逐年减少”原则,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对一些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实施了工程治理,共争取地灾防治资金17649万元(其中包含25年已入库项目4930万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76个,已完成治理地灾隐患点47处,正在实施隐患点治理2处,启动实施治理地灾隐患点12处,计划25年启动实施20处,为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了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我们按照开发式综合治理的思路,将其与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治理工程不仅彻底清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推动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梁子湖区龙山脚下的吴伯浩村地质灾害点,整治后的山体与坡脚的“萤火虫花谷”项目融为一体,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履行职能职责,压紧压实责任,切实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平,加快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氛围,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请问鄂州市的地质灾害分布主要有哪些特点?
黄如辉:在时间上,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影响较大,每年的4-9月为我市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时期。在区域上,地质灾害主要受到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较大,鄂州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鄂城区、梁子湖区和临空经济区。其中,鄂城区主要易发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岩溶、釆空)和不稳定斜坡。梁子湖区的易发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河流崩岸以及切坡建房形成的小型滑坡和崩塌。临空经济区需要重点防范工程建设切坡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鄂州市其他区域则为地质灾害的一般防治区,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斜坡变形和崩塌。
主持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活动需要注意什么?
黄如辉: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需要先到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部门查询工程建设范围是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并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要求选定符合要求的单位开展评估工作。
主持人:请问对于已经认定为地质灾害的地方,会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置?
黄如辉:对于已经认定为地质灾害的地方,我们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规定的“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确定隐患点责任主体,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处置,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般由地方政府进行处置。针对不同的隐患点情况,我们会分类进行处置:对于风险高、险情紧迫的隐患点,会采取紧急避险;对于危害大、稳定性差且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隐患点,采取排危除险;对于危害大、稳定性较差且工程治理可行的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对于危害严重且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或工程治理投入大于搬迁避让的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对于短期暂无条件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隐患点,采取监测预警措施。
主持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居住的群众该注意什么?
黄如辉: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众要注意以下点:
1、要认真阅读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了解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难场所等。
2、在强降雨和台汛期,要注意收看收听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尽量避免经过地质灾害隐患地段。
3、要注意观测自己家房子或房前屋后山坡,发现裂缝了,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或自然资源部门报告。
4、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要听从指挥,按照撤离路线,主动转移到安全地带或避险场所。在险情未消除前,不要擅自返回。
5、不要随意进行如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我市目前地质灾害防御体系较为完善,居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较强,迄今为止全市未出现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
主持人: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避免地质灾害风险?
黄如辉:村民建房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尽量避开山谷沟口,山谷沟口的房屋最容易受到泥石流的袭击。二是要远离高陡斜坡,不能建在滑坡体或容易发生滑坡的山坡上,必要时请专业人士进行勘查评估。三是做好地基挡墙,避免在半挖半填的地基上建房,开挖山坡一侧要对挖出的陡坎进行支护,堆填土体一侧要夯实地基,避免沉降或发生滑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