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强化规划统筹管控 支撑两区一枢纽建设 |
![]() |
2025年3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鄂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绘制了鄂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鄂州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纲。 |
![]() |
嘉宾: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如辉 访谈时间: 2025-09-16 |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总体规划》的相关情况。
黄如辉:我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总体规划》》的相关情况:
一、编制背景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2019年11月,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并监督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二、编制过程
基于以上背景,我市于2020年5月起组织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历时近5年,我们始终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上下传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陆续开展了“三区三线”划定、草案公示、公众意见征集、部门意见征求、专家评审、政府审查、人大常委会审议等工作,于2025年3月28日获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三、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1.规划期限与范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鄂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国土空间159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樊口街道、古楼街道、西山街道、凤凰街道全域,以及新庙镇、燕矶镇、沙窝乡、杨叶镇、泽林镇、杜山镇部分区域,东、北面临长江,西至樊口街道,南至天平山北麓,面积212.22平方公里。
2.明确目标定位和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明确了鄂州市三大城市性质,分别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和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要求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支撑武汉都市圈建设,深化武鄂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毗邻地区城市协作,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同时,《总体规划》在理清本底、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枢纽赋能、科技赋能、生态赋能、品质赋能”四大空间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打造安全韧性、集约高效、特色魅力的国土空间。
3.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8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1.18万亩,主要分布在鄂城区南部、华容区东部以及梁子湖的环湖区域;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44.57平方千米,包括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全市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1.46,扩展区域主要集中于临空经济区、樊口组团、葛华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园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明确自然灾害风险、洪涝风险等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洪涝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等管控,严守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4.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遵循鄂州市国土空间基底条件和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两带三楔四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强化“两带引领”:强化航空都市主城区和葛华片区两大“增长极”的驱动作用,发挥红莲湖片区、梧桐湖园区、9个特色镇的多点支撑功能,推动形成横向科创-临空联动发展带、纵向生态-文创协同发展带。
锚固“三楔联通”:结合山水资源,构建东西山系-严家湖-五四湖、梁子湖-三山湖-长港、天平山-花马湖-长江三大生态绿楔,构筑生态框架,分隔城市建设组团,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构建“四区协同”: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打造以北部文旅休闲农业、中部优质粮食生产、东部空港现代农业、南部大湖生态农业引领的四大农业示范区,构建多层次、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5.构建“1119”的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功能布局,由“横向科创-临空联动发展带、纵向生态-文创协同发展带”串联城镇发展格局,形成“一主引领,一副做强,一新驱动,九镇共兴”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即高品质打造航空都市主城区,联动老城区、临空经济区、樊口地区,做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临空服务等综合服务职能。
“一副”即高标准打造葛华片区,加强与武汉的区域协同,做强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职能。
“一新”即高水平打造红莲湖-梧桐湖园区,依托优良的区位和生态资源,强化科创孵化、科教研发、数字创意等职能。
“九镇”即建设花湖镇、临江乡、汀祖镇、碧石渡镇、太和镇、梁子镇、涂家垴镇、段店镇、蒲团乡等9个特色功能新市镇,依托山水资源和生态禀赋,强化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工业商贸和交通服务等优势功能。
6.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彰显中心城区“山、水、城”融合共生的人文景观格局,突出双中心格局塑造,构建“两组团、三片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临空经济核心承载区和城市文化风貌展示区。
“两组团”即承担综合服务功能的洋澜湖组团和燕矶组团,洋澜湖组团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疏解城市功能、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空间品质;燕矶组团重点发展会展、商业办公、商贸服务、居住生活等功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片区”即承担产业服务功能的临空片区、樊口片区、鄂钢片区等3大片区,临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服务、综合保税、现代物流等功能;樊口片区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推进产城融合;鄂钢片区重点以存量发展为主,推动绿色化改造及产业转型。
主持人:请问本轮《总体规划》有哪些特点?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哪些新要求?
黄如辉:本轮《总体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规划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不仅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也明确了洪涝风险控制线、灾害风险控制线、机场净空保护控制线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城市系统,将城市安全韧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到重要地位,切实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二是由以往的蓝图式规划向治理型规划转变,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告别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的范围和规模,重视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规划战略、指标、边界的传导,建立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三是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统筹协调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各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从源头破解空间利用矛盾,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建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上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保障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依法依规及时落地。
主持人:本轮《总体规划》明确了鄂州的城市性质,是如何考虑的?
黄如辉:省政府批复的这版《总体规划》赋予了鄂州更高的城市地位和发展要求。鄂州被赋予“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和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城市”的城市性质,既凸显了发展优势,也提升了区域地位:一方面是基于鄂州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优良基础,对鄂州作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以来的实践探索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更加突出鄂州在武汉都市圈发展中的协同示范作用,更有利于发挥鄂州处于武鄂黄黄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同链、科技共兴、交通互联、生态共保的关键节点。鄂州被赋予“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既凸显了枢纽链接能力,也提升了城市服务能级:一方面2021年中央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了鄂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地位,要进一步提升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货运枢纽能级和承载力,加快建设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湖北“空中出海口”,引领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另一方面依托花湖国际机场做强临空经济区职能,提升鄂州临空型产业发展和现代化综合服务能级。此外,鄂州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继续保留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主持人: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格局中,鄂州如何通过区域协同来提升发展能级和活力?
黄如辉:新时期鄂州被赋予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应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共筑区域创新共同体,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重点聚焦葛店-红莲湖-梧桐湖科创组团、花湖机场临空组团,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加强与武汉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共建、关键前沿技术领域的共研,努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二是共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融入武汉“965”产业集群,吸引更多龙头企业落户鄂州,重点在葛华副城、临空经济区、红莲湖片区、滨江科技新区等区域,做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低碳冶金等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共织高效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参与武鄂黄黄快速通道和“鱼形”快轨布局,提升鄂州对外交通能级。强化武鄂黄黄发展轴上的高等级道路通道布局,构建“五廊六联”的高快速路网,优化城市骨干路网布局,实现10分钟上下高快速路、30分钟联系中心城区、60分钟直达武鄂黄黄主要区域。四是共保区域生态大格局,延续武鄂黄黄东西横贯山系、南北通江达湖的自然基底,重点保护“东西山系-五四湖-西山”东西向山水生态廊道,以及梁子湖生态“绿心”,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机制、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
主持人:本轮《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有何变化?
黄如辉:中心城区在原先142平方公里基础上,进一步向东纳入燕矶镇、沙窝乡、杨叶镇等区域,连接花湖国际机场,实现“城市机场”向“机场城市”的转变,面积达到212.22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北临长江,西至樊口街道,南至泽林南互通。
主持人:《总体规划》描绘了鄂州的美好蓝图,请问下一步在保障规划实施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黄如辉:规划的生命在于实施,必须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切实维护规划权威,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具体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规划治理,推进规划实施:
一是加快规划编研,完善规划体系。以《总体规划》为统领,构建市、区、镇“三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类”的“三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区、镇三级统筹,上下传导,压茬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三类衔接,分类协同,深化落实,加快构建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推进规划实施。依据《总体规划》,统筹各类涉及空间的专项规划,结合全市“十五五”工作的相关部署,确定近期建设计划,明确规划实施时序,把“规划蓝图”变成“施工图”。
三是加强规划管控,夯实规划治理。规范规划审批,严肃规划许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