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湾村“变形记”:从江畔渔村到诗意田园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10-13 语音:播放

  头顶的天空湛蓝湛蓝,段店镇中湾村的江堤边,60多岁的张伙平在自家院子里拾掇桌椅。国庆、中秋假期到了,城里人爱来这儿看江、玩沙、吃农家菜。“以前这时候,我正收拾渔网准备出江呢。”张伙平咧嘴一笑,眼角堆起了褶子,“不一样喽,真的不一样喽!”

  不远处,一片绵延的江滩在秋日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几个孩子光着脚丫跑着,笑声顺着江风传得老远。村民都管这儿叫“网红沙滩”——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杂乱的码头。

“网红沙滩”上玩耍的小女孩

  “咱们村,不能再吃祖宗的老本了”

  中湾村位于华容区段店镇东北部,北靠长江,西邻南迹湖,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全村下辖17个自然湾,共897户2652人。村里的老一辈人,几乎都是在水上漂大的,“靠江吃江”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

  可渐渐地,鱼少了,水也没从前清了。一些小码头变得杂乱无章,江岸堆着废弃物。“那时候就知道向长江索取,没想过她也会‘受伤’。”村党支部书记熊细想说。

  转变,是从十年前那场“长江大保护”行动开始的。政策下来,要拆码头、清岸线、恢复生态。消息传到村里,不少人都炸了锅,“不打渔我们吃什么?”

  区、镇、村干部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地解释:“长江就像咱家的水缸,水缸脏了,谁都没水喝。保护不是不让发展,是要换种活法。”

  “真没想到,沙子也能变成‘金子’”

  万里长江在中湾村巨龙抬头,穿马蹄湾汇三江口,留下了一片神奇的“江豚滩”。2020年11月,江水退潮,呈现万亩沙滩,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被当地人誉为“鄂州马尔代夫”。一开始没人当回事,直到有城里人来玩,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中湾沙滩”突然就火了。

  “尤其是周末,车子能从村头停到村尾。”村里开小卖部的李莲枝说。

  村里顺势而为,在沙滩周边设置了安全区、休闲区和打卡点,还组织村民摆起小摊,卖饮料、土特产、手工艺品。“我们自家种的玉米、红薯、土豆都成了‘抢手货’,有时还在沙滩边卖自家做的鱼干和咸鸭蛋,一个月能多挣一两千哩!”村民赵桂梅笑着说。

  “咱农民的院子,也能变成‘景点’”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里开始琢磨更长远的出路。

  “我们不能只靠一片沙滩,得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再来。”熊细想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里请来专家规划,决定走“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

  2019年以来,中湾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500多万元,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技术,推动建成中湾村胭脂山湾200亩大棚基地;刷黑杨家老屋环湾道路960米,将周边50余亩水面进行改造,新建休闲步道,种植观赏睡莲;新建约500米长、5.5米宽的徐家大林至网红沙滩道路;新建特色门楼、点将台、文化广场、党员议事厅等配套设施……

  村民张远东是第一批响应号召开农家乐的。“一开始心里直打鼓,投了10多万装修,怕打水漂。”他笑着说,“结果你猜怎么着?去年春天油菜花开的那个月,我家净赚了2万多!”

  像张远东这样的农家乐,中湾村现在有20多家。村里统一流转土地,打造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田园景观:春天油菜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大棚草莓。游客来了,能采摘、能体验农事、能住民宿,还能带孩子玩沙、骑行。

新建的三国文化特色门楼

  “年轻人回来了,村子就有希望了”

  中湾村临近的五径山湾胭脂山有座烽火台遗址,紧临长江,三国时期,吴国在此山筑有烽火台,用以传递信息。由于江水的冲刷,水土流失,现存遗址三分之一。

  围绕徐家大林“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属性,中湾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决定建设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此举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更让人欣慰的是,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身影。

  “90后”青年陈晨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曾在城里工作。两年前她回村,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精品民宿“江畔拾光”。“我看中的就是家乡的文化潜力和发展变化。”她说。

  她还帮村民在网上卖土特产:土鸡蛋、干鱼、菜籽油……“去年帮乡亲们卖农产品的营业额达到了十几万元。”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望去,江水悠悠,田园如画,沙滩上笑语阵阵。中湾村的故事,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千万个村庄转型的缩影。

  熊细想信心满满:“计划引进专业团队,打造集观江景、戏江沙、赏春色、摘鲜果、品三国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让中湾村成为长江边上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湾。”

  全媒体记者 刘伟 通讯员 周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