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却油烟去 但见清风来——聚焦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之二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3-08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胡倩
  洋澜村祝家湾路,一条200多米长的小路上遍布了各种小吃,成为不少城市夜归人的“深夜食堂”。然而,部分餐馆任意排放的油烟,却成了周边居民呼吸的痛。
  但自从我市开展主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后,祝家湾路面恢复了整洁、通畅,市民不再受油烟之苦,纷纷拍手叫好。
  去年以来,我市创新方式,重拳出击,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整治与规范并举,攻克主城区油烟整治难题,专项整治餐饮经营户1251家,为市民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拨开“油烟”见蓝天。
  “骨头”难啃,难在何处
  ——追根溯源整治全市油烟顽疾
  鄂州,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
  祝家湾路、杨湾路、东塔街、南浦路、武昌大道……这些有着生活气息的城市道路上汇聚了各种小餐饮,组成了一条条美食街。在给市民带来美味与方便的同时,餐饮油烟、噪音污染等也影响了城市空气环境,更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困扰。
  近年来,我市主城区油烟污染扰民问题成为环保信访投诉的热点。
  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市接环保类信访、投诉共749件,其中,餐饮油烟84件,占总投诉量的11.2%。2018年9月省环保督察期间,接信访、投诉共133件,其中,餐饮油烟25件,占总投诉量的19%。
  2018年10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专题询问会上,着重强调了餐饮油烟污染问题。
  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不仅是对省环保督察和市人大专题询问工作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城市居民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
  该如何啃下油烟整治这块“硬骨头”?
  一个小门面、一堆锅碗瓢盆、几张小桌子,常常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也为市民就餐提供了方便。但油烟污染牵涉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序疏导。通过“依法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整合搬迁一批”,让餐饮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根据这种思路,我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合力整治油烟顽疾——
  成立主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主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工作;
  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地方需要配合行动,下沉到街道开展执法和服务工作;
  新闻媒体发布《鄂州市主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一户一策”计划表》,同时发出《关于对主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问题实行有奖举报的通告》,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市民监督,做到了应纳入尽纳入,不留“漏网之鱼”。
  2018年10月15日,餐饮油烟整治的大幕在主城区拉开。
  一家不落,综合施策
  ——打出一套油烟整治“组合拳”
  多年来,杨湾路一直是油烟整治的“老大难”。街面分布着近30家餐饮店,人流量大,店内经营面积狭小,店面楼上多为饱受烟油之苦的居民住宅。
  “每天一到了饭点,炒菜的油烟及油烟机的轰鸣声、客人的喧哗声……真是让我们住在楼上的居民苦不堪言。”家住杨湾路的李女士回忆起过去饱受油烟的日子,仍一脸无奈。
  为了不让一家餐饮业的油烟扰民,相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互相配合,一家家上门动员做工作,把餐饮油烟“关进”净化器。经过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讲政策、做工作,终于换来业主们思想的转变。
  “胖子餐馆”率先行动。业主陈香说:“一拨拨人找我们谈了好几次,环保公司设计的油烟净化装置线路虽然投入有点大,但却是个长远的办法。”
  在执法人员的指导下,“胖子餐馆”安装了一套油烟净化装置,通过净化,油烟变成了蒸气。“如今店里的环境好了,来吃饭的人也多了,营业额比以前提高了一倍。”说起整治带来的变化,陈香感慨不已。
  看到“胖子餐馆”的变化,其他餐馆也纷纷行动起来,自觉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原来一到饭点就得“捂着鼻子走”的整条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是“老大难”的杨湾路,主城区的油烟整治都在如火如荼展开。
  祝家湾路美食一条街,曾经油污遍地。去年底,相关部门与凤凰街道联合执法,督促业主们安装油烟净化器,以往油腻的厨房和路面改头换面,干净了许多。
  在此居住多年的李大妈激动不已:“现在终于不怕油烟熏,可以开窗透气了。”
  古城路、司徒路、东塔街、武昌大道、百子正街……一条条有多年油烟顽疾的街道,摇身一变成了美食新名片。
  “苦辣酸涩”中品出“甜味儿”
  ——多举措全力“拔高”百姓幸福指数
  油烟整治关系百姓民生,市民对现状不满,政府牵头整治,这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1月3日至9日,为切实解决餐饮行业油烟污染扰民问题,我市4个督查验收组在就餐高峰期,对主城区1251家餐饮店油烟污染问题整治情况进行现场验收。截至目前,依法关闭76家,整合搬迁10家,其余均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实现油烟达标排放。
  主城区餐饮店焕然一新的背后,凝结的是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创新智慧和无私奉献。
  我市主城区油烟整治还有一个“秘籍”,那就是合理的工作机制。
  “街道吹哨、部门报道”的机制就是其中之一。以各街道为专项整治行动责任主体,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辖区专项整治行动。按“党政同责”原则,属地党委(党工委)、办事处(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社区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每条路段、每个小区明确相应责任人。除牵头组织依法关闭、停产整治等事项外,还要谋划“引摊入室”“聚摊成市”,引导本辖区部分餐饮摊点整合搬迁。
  同时,市直相关部门依据职能权限、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各街道提出的配合要求,下沉到街道开展执法行动,提供政策服务。在此机制下,地方和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做到了重点难点能攻克、工作推进效率高。
  “整治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是欢喜的。”经过近3个月整治,油烟不见了,投诉率低了,老百姓笑了。
  据悉,我市将采取定期巡查监管机制、探索开展餐饮油烟地方立法等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规范餐饮业经营行为,保护大气环境,全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