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峰(右)与村干部一起商讨乡村发展计划。
村里要发展产业,他回乡带头;村里要举办文化活动,他慷慨捐资;村里有困难学生,他大力资助……他的身影出现在梁子湖区太和镇陈太村各个领域,助力乡村蝶变。他就是陈太村乡贤陈青峰。
5月5日,记者在村委会见到了陈青峰,他正在和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民讨论村里四十八蹬公园建设问题。
建设果园助增收
“还有一个多月桃子就成熟了,你看这果子,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在陈太村果园基地,陈青峰乐呵呵向记者说。对他而言,这片果园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8年4月,陈国民组织召开乡贤座谈会,陈青峰位列其中。“听着书记的谋划,让我看到了陈太村发展的希望。”会后,陈青峰主动找到陈国民,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萌生了建设果园的想法。
陈青峰召集了几个同龄的乡贤,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陈从班、陈勇、陈义祥与陈青峰一拍即合,四人合资200万元,成立了梁子湖区四十八蹬合作社,流转400多亩土地,发展果园种植。
“果园选品很关键。”陈青峰带领村“两委”到华中农业大学找农业专家“取经”,并邀请他们到陈太村考察,最终选择了黄桃、甜柿、甜橘三个品种。
一连三年,在陈青峰的精心管理下,果园成功挂果,同时带动了20名村民就业。
2021年10月,陈青峰将陈从班、陈勇、陈义祥召集起来,做了一个决定:将果园赠送给陈太村,以后所有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陈青峰这群乡贤的带动,果园基地是村里第一个产业基地,为村集体收入增加了至少10万元。”陈国民感激道。
巧解矛盾建公园
今年五一假期,陈太村四十八蹬公园热闹非凡。“早就听说了四十八蹬文化,这次趁着小长假过来感受一下。”来自城区的游客王女士说。
石墩、阶梯……在四十八蹬公园,处处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三层48个阶梯的原貌带着时代的记忆,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乡愁味道,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公园建设之初,困难重重。”陈国民说,“因为涉及了100多户村民的自留地,大家都不同意将地让出来。”
就在村干部一筹莫展之际,陈青峰站了出来,无偿捐出了土地。作为村里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他还带领理事会成员家家户户做工作。
“村里发展好了,受益的不是村干部,而是我们每位村民……”在陈青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下,100多户村民全部同意捐出自留地。
不仅如此,在公园建设时,只要是所需要的材料,大家都踊跃捐赠。“公园里砌的石阶全是来自村民赠送的。这里有陈大爷家里的石墩子、也有张大娘家里的瓶罐。”站在公园中央,陈国民感慨道。
挖掘文化添动力
陈太村龙灯习俗传承已有二百多年,每年端午节、重阳节、春节都会有舞龙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近年来,由于大多年轻人外出,这个习俗便逐渐淡化,可我们心里还是想延续下去。”村民陈爹爹说。
今年虎年春节,四十八蹬公园内,伴随着动感的旋律,九条长长的龙身在队员的舞动下摆出各种造型,现场观众纷纷拍手叫好,而组织这场活动的人正是陈青峰。
“民俗文化不能丢。”陈青峰说,父亲从爷爷手中接过乡风文明理事会的“棒子”,现在又交到了我手上,我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如今,陈太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的大课堂,是大家学习的好地方,乡村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活跃了起来。
文化氛围浓厚了,乡贤们又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发展乡村。现在,在陈青峰带动下,村里定期召开乡贤、村民代表和党员干部们座谈会,抛难题,解疑难。
“乡村要吸引外面的人来体验和消费,就要善于挖掘文化,培育品牌。”在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乡贤们就如何打造文化品牌,振兴乡村,进行了热烈讨论。
乡村发展好了,荣誉纷至沓来,2021年,陈太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等荣誉。
“乡亲们一起努力,陈太会越来越好!”陈青峰说。
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