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义文
虽已年逾七旬,但每年一过腊月初八,耳畔就会不由自主回响起儿时流淌在大街小巷,带有浓郁“年味”的不同版本、不同乡音的民谣儿歌,仿佛又嗅到了那诱人的烟火气息。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新衣裳回娘家。爹爹要酒肉敬菩萨,婆婆要糯米搋糍粑。狗子闻到糯米香,咬了婆婆裤子裆。前一补、后一补,一补补个花屁股……”这首儿歌主要流行于鄂城区各街道乡镇,企盼中杂陈些许无奈,诙谐里自嘲那个年代物资缺乏的辛酸,可谓“叫花子玩草把龙——苦中作乐”。
“不管有钱没钱,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老百姓的世界里,再苦再难,也要想方设法过个干净祥和的春节。办年和过年的流程,就成了大人们甜蜜的烦恼,孩子们开心的天堂。“大人望插田、细伢望过年。”真实描绘了两代人对过年的不同心态。
“廿三,打扬尘。廿四,送灶神。廿五,打豆腐。廿六,买鱼肉。廿七,炒货齐。廿八,杀鸡鸭。廿九,样样有。三十夜,烛花谢。”在华容葛店,这期间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烫豆丝、炸年糕、炒干果、贴春联,家家红红火火、户户热热闹闹。
年来了,花湖燕矶一带还传唱着一曲风趣的民间小调:“我抱鼓来你抱锣,敲着锣鼓唱个歌。别的歌儿都不唱,只会唱个过年歌。我们湾里年货多,干鱼腊肉腌了一大钵,鸡鸭杀了好几个。你们这些不算多,我湾里过年几锅馍。谷酒卤菜把年过,还有酥糖京果把茶喝。”好一幅忙里偷闲、自我陶醉的年俗风情画。
“初一早,年拜了。初二早,拜姥姥。初三早,拜岳老。初四五,拜叔姑。初六七,拜亲戚。初八九,拜朋友。初十拜完年,打算么样去赚钱。”“家和万事兴,人勤春来早。”在樊口临江一带,这才是“过年”辞旧迎新、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宗旨。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亲情、友情、乡情和休闲娱乐的综合聚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接力。因此,“过了正月半,各人找事干”就顺理成章了。
到了正月十五灯会的狂欢之夜,春风拂面、火树银花的氛围,也给少男少女提供了一个谈情说爱的极佳平台。“正月十五闹元宵,龙灯狮子踩高跷。采莲船来蚌壳精,后生观灯把小妹撩。哎呀呀,爹娘晓得了吃不消。”这主要流行于汀祖一带,在那灯火阑珊处,不知还演绎了多少缠绵悱恻的浪漫故事,也给渐行渐远的浓郁“年味”,平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