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义文
垂柳依依,杏花带雨,又到了缅怀先烈、祭祀先祖的清明节。这个具有农事节令和祭祀活动的节日,一般都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左右,即寒食日的第二天。
史料记载:华夏的祭祀习俗始于黄帝,兴于商周。清明节的来历则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公子重耳为避迫害流亡在外,途中狼狈不堪。随臣介之推见状,忍痛割肉侍君脱困。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文公,重赏当年随臣时,介之推却无意争功讨赏,于是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知情后十分感动,亲自带人去绵山请其出来当官,但介之推仍不为所动。因山高林密无法找寻,有人便献计放火烧山。可是,火烧绵山后没能逼出介之推,却发现他已在一棵老柳树下身亡,并在树洞中留下一份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痛悔之余,为哀悼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当天全国禁火寒食,第二天又率群臣登山祭奠,并晓谕百姓:封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在古代有禁火寒食的规矩,后来渐渐淡化,传承下来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插戴柳枝、亲友相聚和踏青郊游。除此之外,清明节期间,我市城乡还融入了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元素。
清《武昌县志》载:“清明扫墓,挂纸钱,男女出郊踏青,儿童为纸鸢之戏,乡人捣软曲草汁和面作饼饵。”民间百姓还有借踏青郊游机会,用地菜花煮鸡蛋食之,可清火避瘟,采山葱、野蒜为佐料,可接天地之气。另外,赏油菜花、迎春花、蒲公英和观蝌蚪,放风筝则成为青少年们的最爱。
当然,令人神往的仍是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和远方……
穿越历史,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跨入新时期的清明节承载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敬献鲜花、网上祭奠等渐成主流。家祭祖先外,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扫革命烈士陵园,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蔚然成风。
值此建党一百周年前夕,今年的清明节意义更加深远,更应向无数为共产主义伟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献上五彩缤纷的鲜花,以表达我们感恩先烈、继承遗志、不忘初心的决心和无限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