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留守儿童 爱在希望家园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8-08 语音:播放
  开展“希望家园”活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暑期“学习空白”,使孩子们通过“希望家园”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知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使小朋友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丰富的暑假。通过“希望家园”活动,倡导和发动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努力实现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的目标要求。今年暑期,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团市委组织开展为期1个月的“希望家园”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招募志愿者307人,建设58个“希望家园”,服务留守儿童2000余名,在留守儿童思想引领、学业辅导、成长关爱和亲情补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活动阵地 实现服务全覆盖
  7月5日,鄂州市2019年暑期“希望家园”启动仪式暨志愿者培训会在鄂州职业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标志着我市暑期“希望家园”活动正式启动,各街道、乡镇“希望家园”陆续开班。各街道、乡镇在充分整合现有“希望家园”活动阵地的基础上,以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图书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学校等场所作为开办点,按照有活动阵地、有统一标志、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活动方案、有工作日志的“六有”标准建立“希望家园”活动阵地,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学内容以作业辅导、素质拓展、兴趣培养、心理咨询、安全自护知识宣传为主,通过爱国主题教育、手工制作、益智游戏等各种特色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增长课外知识,开拓视野,有效填补少年儿童暑期监护空白,陪伴他们度过快乐、充实的暑期生活。
  据统计,全市共开办“希望家园”58个,接收留守儿童2000余名,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
  组建志愿队伍 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做好“希望家园”暑期关爱活动,团市委精心谋划,联合市人社局、鄂州职业大学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鄂州市暑期“希望家园”建设的通知》,明确“希望家园”志愿服务工作目标、内容、标准,实现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全过程管理。每个“希望家园”活动阵地配备一支不少于3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以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返乡大学生、高中毕业生为主,本地志愿服务队、社会团队为辅组成。
  在招募阶段,团市委积极与高校对接,今年争取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鄂州职业大学等高校大力支持,选派200多名优秀志愿者参与,并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培训阶段,采取高校专题培训+来鄂州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志愿者认识“希望家园”,掌握志愿服务能力;在服务阶段,统一为高校志愿者购买保险、提供住宿和实习补贴、制作工作手册、建立微信群,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后勤保障。
  丰富活动内容 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突出课程设计。课程是“希望家园”的生命,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核心。团市委高度重视“希望家园”课程内容设置,除辅导暑假作业外,还设置了心理辅导、安全自护教育、手工制作、益智游戏等课程。还有爱心企业、社会组织、机构为“希望家园”提供了爱眼护眼教育、科普、街舞、魔方等特色公益课程,保证活动内容丰富、课时安排合理。结合鄂州实际,将爱国、爱家乡主题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活动中,注重青少年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突出课堂管理。一方面,强调大学生志愿者结合所学专业,研发特色课程,丰富课堂内容,真正能为青少年“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强调青少年自主教育管理,在协助大学生志愿者管理课堂的同时,实现自我管理。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开拓青少年视野,增长课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还让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关爱,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完善工作制度 推动关爱常态化
  “安全”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基础,家长的放心来源于安全,社会的美誉也来源于安全。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希望家园”建设工作是共青团的主责主业,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团组织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实现了“希望家园”的规范有序运行。团市委负责全面统筹“希望家园”总体布局、资源配置、志愿者培训、督导等工作;区团委负责选点布局、志愿者在岗管理、资源协调工作;乡镇、村(社区)负责具体落实留守儿童人员组织、安全防护工作。二是严格制度。留守儿童入园出园实行“双签到”制度,各开办点实行“希望家园”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三是加强督查。团市委书记办成员带队到“希望家园”开办点督导运行情况和大学生志愿者食宿保障情况。通过家长微信群、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其中进行监督。同时,通过青春鄂州官方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定期发布“希望家园”动态,进一步拓展与家长和社会的沟通渠道。
  支教感悟
  沈彩奕:早晨踏进教室,看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让我对接下来的支教生活充满了期待。我来这个学校认识的第一个学生是胡厚强,一个很爱笑、性格很开朗的男生。第一次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很腼腆。我给他提了最基本的要求,声音要响亮,说话不可以像蜜蜂一样“嗡嗡”,男生要有男子汉的气概。
  潘宇: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熊雨彤的小姑娘,她不爱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我对她付出的耐心比较多,她开始主动找我聊天,见面都会和我打招呼,对我说“老师好”,我感觉非常满足。
  顿雨晴:每天坐50分钟的公交车,到教室后第一眼看见他们,听见他们喊,“老师早上好”,这一路上的疲倦全都抛到脑后了。犹记得第一次教他们唱歌,看着歌词,听着伴奏,我还没有开始教,他们就已经哼唱起来了。
  张娇娇:支教只需要真诚地与孩子们相处,给予他们陪伴,而他们则会回赠我们更多惊喜和感动。
  袁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对姐弟,他们对英语的热情让我意外,他们恨不得每天都上英语课。正是他们的这种热情,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我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他们更多的知识。
  邹攀:我从外面带来世界的缤纷精彩,为他们一成不变的留守生活带来一点点不一样与乐趣。他们在这里面,给我的是他们的热爱与天真,让我感受孩子们的赤子之心,勇敢无畏。
  冯元:8月1日,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我负责带4个小朋友去游玩。最喜欢他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就立马跑到我的身边然后拉着我的手,嘴里还说:“老师,我找到你了。”喜欢他们牵着我的手,分享他们觉得奇妙的展览品。这种感觉非常美好。
  白家伟:我印象深刻的学生是大班的汪锦好,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随着相处的时间推移,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但她还是不喜欢和老师说话,唯一的改变就是脸上有了微笑。直到有一次班上男同学把她欺负哭了,她来向我告状,我把那个男同学批评了一顿。从那之后,在我面前她渐渐开朗起来,我们之间沟通也多了。
  蒋英姿:在支教的第二天,一位小女孩将我拉到旁边,给了我一个她亲手做的蝴蝶结和亲手写的“感谢”。当时,我觉得陌生人之间的那道隔阂消失了,一切感情的建立从那天起开始了。
  胡陈周:每次放学时,孩子们总会在家长面前展示刚学的手指舞、古诗词等。在家长欣慰的笑容中,我觉得付出获得了肯定。炎热仍在继续,但家长们对我们的看法已有了改观,他们觉得孩子在这真正学到了东西。
  别样的情商课
  “帮助孩子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学习情商的开始。”7月26日,乐培教育情商训练师许婷在濠塘社区“希望家园”为家长和小朋友上了一堂精彩的情绪管理课。
  课堂上,许婷老师通过小游戏为小朋友生动地展示了人最基本的4大情绪:喜、怒、哀、惧。在情绪猜猜猜游戏中,她请小朋友上台互动。
  许婷老师着重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关心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家长能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带来榜样作用,从而提高孩子的情商。
  众多家长听了这堂课后表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情商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加重要,这种课程非常有意义。”
  “我是小医生”
  擦亮心灵的窗户,享受缤纷的世界。为了让社区“希望课堂”的小朋友们当好眼睛“小卫士”,7月17日上午,官柳社区联合爱尔眼科的医护人员在“希望课堂”开展了一次“我是眼科小医生”社会实践活动。
  全体同学穿上白大褂,摇身一变成了“小医生”。眼科医生先给大家检测视力,让小朋友们熟悉检查眼睛的流程,并向他们介绍了有关爱护眼睛的知识。在有奖问答环节,不少孩子踊跃回答问题,既收获了奖品,又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讲座结束后,还进行了盲人体验活动。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戴眼罩,一人当向导,由向导指挥盲人把眼镜道具贴到人物模板上。活动中状况百出,笑声连连,经历重重困难,同学们都出色地完成任务。之后,同学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一些简单的设备,并在“E”字灯箱前帮同学们检测。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体会到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是多么幸福、多么值得珍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