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阳光明媚,一群红色的身影穿梭在街巷和楼宇间,宛如清风拂动的音符。
一手拎着保洁袋,一手提着垃圾桶,9岁的戴子涵每周都要跟着奶奶一起参与江城社区文明巡逻志愿服务,涵涵也因此成了社区最小的志愿者。
“参与志愿服务,我们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涵涵的奶奶马玉华说,由于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孙子的作业辅导成了她心头的难题。去年,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为她解了忧,这也让她和孙子产生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想法。
引入多元力量,创新社区治理,江城社区的实践打开了新思路。社区党委书记许红艳介绍,去年7月起,社区逐步建立起“让爱循环”机制,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矛盾纠纷日益减少,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加强共建,实现了共同发展。
志愿者在捡拾垃圾
“一枝独秀”到“花香满园”
每到周四,晨曦微露,78岁的卫凤兰老人就起床忙活了。
拖地、抹桌子、买菜,和外甥一起吃完早饭后,她就到社区做志愿服务。
5月28日,与往常一样,卫凤兰早早来到社区,参加“你丢我捡”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常态化“你丢我捡,随手公益”活动。
疫情防控解封后,长江天下步行街内,各种小吃店相继开张,城市烟火气日渐浓郁。市民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垃圾。
卫凤兰与几名志愿者自带工具和垃圾袋,沿步行街徒步捡拾垃圾。此时,市长刘海军带领市直部门负责人来社区调研文明创建工作,走访中途经步行街,遇到卫凤兰老人正低着头捡拾路面的纸屑和饮料瓶。
刘海军上前感谢老人的辛勤付出,并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能为创建文明城市做点事,心里踏实、高兴,子女也都很支持。”老人的话很质朴。
“正是因为有像卫凤兰老人这样乐于志愿服务的先锋,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踊跃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江城社区主任许红艳说。
向上向善的力量势不可挡。继“你丢我捡”志愿服务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向他们靠拢、看齐,共同以志愿之名,汇聚出一条爱心的长河。
江城社区下辖10个居民小区,居民4100户11010人。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江城社区组建了“你丢我捡”志愿服务队、“五老”志愿服务队、“侨之家”志愿服务队、老江湖爱心艺术团等13支志愿服务队,社区注册志愿者1700余人。
13支志愿服务队细分服务内容,各自发挥力量精准服务,为社区居民播撒爱的“阳光”。
周末,居民在社区举行朗诵会,平日闲暇,来到社区学习口琴、舞蹈等才艺。逢年过节,社区组织大家一起包粽子、品汤圆……居民们都夸社区活动办得好,社区里其乐融融,居民满是笑容。
“从这些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大的道德力量。”许红艳说。
志愿者在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
温馨家园绽放真情之花
71岁的老党员吴运良,住在棉花小区。他是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每周三,是吴运良在社区值班的日子。社区有纠纷,他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凭着老党员的担当,社区居民都信任他,对他敞开心扉说烦恼。
不论是大事小事、难事易事,吴运良都要用笔记好,热心去帮助解决。
棉花小区有20户居民搭建联排车库,另还有一户居民占用安全出口通道做门面。随着“40工程”的有序推进,小区内的违建要全部进行拆除。刚开始,这些居民很不配合。
为了不让一处违建扰民,吴运良主动上门讲政策、做工作。他知道,这涉及到利益,要耐心细致地解释疏导。
吴运良一次次上门,挨个做思想工作。他从熟人余后捌开始,俩人一谈就谈到凌晨转钟。这其中多次反复,有时余后捌好不容易松口,他妻子却不依。有时他妻子让步了,转头又犹豫。半个月里,吴运良跑了20多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后捌思想上终于有了转变,他率先拆除了自己50㎡的车库。
看到余后捌的变化,其他居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配合“40工程”拆除了违建,让出了公共空间。
停车线整齐划一,车辆停放有序;道路两侧的花坛,新栽的乔木、灌木绿意盎然,花坛格外整洁干净。小区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了,从来没像今天这般幸福。”73岁的居民张国齐说。
“五老”志愿者团队是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集体,常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用自己所学和模范行动,温暖着每个角落,感染着辖区内的千家万户。
江城社区依托离退休党员、社区党员、驻点单位在职党员,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始终践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喜有人贺”,积极回应居民需求,做群众的贴心人。
江城社区里,志愿之花缤纷绽放。
“时间超市”凝聚志愿力量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市政府将小区安装灭火器纳入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目前,江城社区10个小区新近配备了400多只灭火器,为小区的消防安全增强了保障。
“文明创建树新风,消防安全不能松。整治火灾的隐患,珍爱生命保安全”“消防栓,很简单,一抽二拔三灭火,学会消防长知识,人民财产保安全”……这是“消防奶奶”志愿服务团队将自编自演的快板作品搬上了舞台。
志愿者的宣讲方式吸引很多观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是什么?”“用灭火器灭火,最佳位置是哪?”表演中穿插文明创建和消防知识有奖问答,台上台下互动把气氛推向高潮。
不仅如此,“消防奶奶”志愿服务团队还在小区开辟流动舞台,随时随地宣讲。“她们之前在街头服务,现在进小区表演,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许红艳说。
连看几场演出的居民吴春莉说:“等孩子上了大学闲下来后,我就加入她们这支队伍。”
周子豪是一名水电修理工,也是社区的志愿者。小区居民谁家需要维修水电的,他都有求必应,小问题从不收费,遇到需要更换配件等大问题,也只收个基本费用。
作为志愿者,他收获的奖励是在社区志愿服务“时间超市”里储存的积分。
“积分可以累积,能在社区兑换物品,我专门换家里缺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换了好多东西了。”提着刚刚兑换的洗浴用品,周子豪乐呵呵。
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许红艳说,时间管理,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榜样的力量。
“他们的坚持,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但这个价值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文明理念的潜移默化。”许红艳说,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更多居民在工作之余,走出家庭,传播文明,温暖社会。
江城社区通过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对接社会上有一定规模的公益团体,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求。
社区居民汪妮是一名专业的舞蹈老师,在与社区接洽的过程中,她发现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生活需求高,而自己又拥有这方面特长。于是,她和社区商量,在社区免费开设舞蹈、瑜伽、礼仪等课程,吸引了大批居民参加。
许红艳认为,“让爱循环”不仅体现在付出爱心、收获善意,更是在社区治理中担当作为,在承担责任与守望相助中,才能和居民们真正融在一起。
为此,江城社区吸引辖区的爱心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期间,辖区爱心企业主动提供食材,和居民一起搋糍粑。春节期间,爱心企业争相给辖区困难居民送温暖,形成良性互动。
“社区开展活动时,宣传单页上展示着辖区内多家餐饮超市、教育培训等爱心商铺。这样的推广能提高其在社区的知名度,也是对企业奉献爱心的回报激励。”许红艳说,这样既支持了店铺,又激励了志愿者,也奉献出爱心,将“让爱循环”同心圆画得更加饱满。
记者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