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彦
盛夏时节,城区街头热闹起来。市内各大酒店主动放低身段,走出大堂、摆上一个个方格摊位,曾经高端宴席上的精致菜品,如今以亲民价格走入街头。
“我们发现城区一些餐饮店有迫切的外摆需求。”6月底,在听到餐饮企业的呼声后,鄂城区迅速联合市商务局、市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确定了“餐饮外摆”的具体方案。7月3日,鄂城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即为相关酒店送上《临时外摆许可证》。截至目前,城区已有16家大中小酒店获发此证。
促消费从来不是一句句口号,而是一场场落在地头、贴近街边、端到餐桌的实际行动。
而在城市治理的传统叙事中,“城管”二字往往与“取缔”“清理”“整顿”紧密相连。鄂城区这场“逆向操作”不仅是管理思维的转向,更是为行政裁量权构建科学的容错机制,那些精确到平方米的遮阳棚尺寸、精心设定的时段限制,本质上是用“微创手术”代替“一刀切”的治理规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烟火气点燃、把人气聚拢、把消费提起来。
16∶00-19∶00的“黄昏特许”,不是简单的时间切割,它既避开居民休息的静谧时刻,又精准捕捉下班人群的消费潮汐。这种对城市呼吸节奏的把握,巧妙破解了市场管理中常见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是治理与民生之间,顺畅沟通、了解燃眉之急,而后做出的及时对症之策。
每家餐饮店最多设置2个3m×3m的遮阳棚,方寸之间是精心计算的“可控之地”——既满足商家基本经营需求,又不侵占行人通行权;既能形成市集氛围,又避免连片拥堵。这种“微创手术式”的空间拓展,是城市文明将适当的无序转化为有机的活力。
30天周期、可延期申请,2个工作日极速审批等灵活要素,打破严进宽管的传统惯性。意味着政府开始接纳不确定性作为治理的常量,这种弹性管理、特事快办的思维,是构建韧性城市的关键基因,是城市在秩序与活力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支点。
升腾着烟火气的遮阳棚,用制度创新释放出各种潜能:对管理群体,解开了多做多错的心理枷锁;对市场主体,培育出越规范越自由的契约精神;对市民社会,培养了参与即治理的公共意识。多些这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功夫,城市才能真正获得对抗经济周期的免疫力,激发更多消费活力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