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盛鑫睿
社区作为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伴随场景,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站。
什么是儿童友好?我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进展如何?连日来,记者就如何打造家门口的成长乐园到城区部分社区进行了探访。
立足“一米”高度
为儿童成长提供满格关爱
“一米高度”,是儿童的独特视角,也是观察一座城市儿童友好程度的视角。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在古楼街道花园社区儿童成长中心,每到周末,就有成群的孩子在这里玩耍。滑梯上,几个孩子你追我赶,发出清脆的笑声;积木桌旁,文静的小女孩耐心搭建城堡;迷你足球场上,几个小男孩不一会儿就将球踢进球门……
不少居民表示,这个儿童活动室处处用心:游乐设施动静结合,地面的防滑处理、边边角角的软包处处都是安全细节;旁边摆放的沙发更为贴心,孩子玩耍时,家长也有歇歇脚的地方。
为实现儿童学习、娱乐、健身全覆盖,花园社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室外儿童游乐场所、垃圾分类科普馆等。适儿化健身休闲设施、篮球场、健身步道,成为周边儿童休闲娱乐、学习互动的打卡地。
据悉,目前,我市主城区已建成22个儿童友好社区,“一米高度”儿童设计视角已融入城市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儿童体验自然、参与社区美化、体验社区文化等活动,让广大儿童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
关注“一米”需要
为儿童提供多维服务
“咱们先将粉色扭扭棒对折,取两指节长度旋转固定,再对折旋转,稍微展开后,一片郁金香花瓣就做好了……”秋季开学前,凤凰街道菜园头社区组织开展 “扭出新花样、‘郁’见小美好”感恩教师节DIY活动,丰富辖区儿童文化生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中,孩子们跟着志愿者的讲解认真制作,纷纷表示要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花送给老师。
近年来,菜园头社区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结合各种传统节日,每月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服务活动,如亲子阅读、趣味观影、手工DIY等。据统计,去年以来,该社区共组织开展儿童服务活动200余场(次),为每一名社区儿童打造属于他们的兴趣小天地,社区儿童的生活与实践空间越来越广阔。
“我们不断探索儿童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鼓励他们以‘小主人’姿态,对在社区里创造好玩的地方、开展有趣的活动等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儿童带动家庭,共同营造更加美好的社区生活环境。”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胡梦云介绍。同时,社区通过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开展亲子活动等,指导家长加强亲子交流,注重亲子陪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呵护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聆听“一米”声音
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治理
社区发展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也要尊重儿童的想法。
古楼街道四眼井社区妇联以“儿童的事情儿童议”为导向,携手辖区志愿者,共同开展“聚焦一米视角、童绘乐活家园”活动,打造户外儿童友好乐园。
“你想为社区做点什么?”“你希望小区添置哪些游乐设施?”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小规划师,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创意。经过热烈讨论和举手表决,最终确定利用废旧轮胎彩绘来装扮家园的一角。
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四眼井社区新增了健身器材、轮胎造型装饰、文竹景观墙、彩色地砖和手绘墙等元素。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趣味与活力的空间。
为提升儿童提议事能力,各社区不断鼓励儿童以“一米视角”看社区,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开展儿童议事会主题活动,定期讨论社区热点问题,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古楼街道北门社区妇联依托社区儿童议事会,开展小小议员“微提案”活动,引导儿童议事会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有小朋友提出院子里有不少流浪猫,希望为它们建立避风港湾。于是,“流浪猫安置问题”被大家共同选为重点议题。深入谈论后,孩子们决定成立探访管理团队,在小区设置猫窝友好标识,为小猫寻找温馨住所,并在线筹集物资,定期投喂、定期清洁、定期探访……共同维护小区和谐环境。
如今,各社区不断探索儿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儿童友好空间微改造项目实施中,广泛收集家长与儿童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梳理,融入空间改造方案中,帮助孩子们梦想成真。
“儿童友好社区是城市一角的放大镜,投射出对儿童的友好和关爱。”鄂城区妇联常委汤琼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