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延期开学宅家学习几个月的孩子们来说,心理上的安慰和滋养必不可少。”6月5日,市实验小学熊莉老师录制了心理健康小课堂微视频《守护心灵,心理调适小贴士》,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图片,向同学们分享疫情延学期间心理调适的方法,用关爱点亮孩子的心灵。这是我市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缩影。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为了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使孩子们在特殊时期保持平和的心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将守护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加强阵地建设、壮大师资队伍、整合社会资源、深化载体建设上下功夫,求实效,不断提升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营造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和谐社会、阳光心理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夯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建设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该站成立于2016年10月,坚持公益性、科学性、公开性和保密性等原则,通过12355电话预约咨询、网上QQ咨询、面对面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测评、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为全市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免费提供心理保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服务,拓宽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渠道。
开通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您好,这里是12355心理援助热线,我能为您提供什么帮助吗?”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教育系统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通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每天安排8名心理辅导专家24小时轮流值守,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目前,全市295所中小学全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各学校依托咨询室,以日常线上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生动活泼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针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心理调适、情绪疏导、心理保健常识宣传等服务,全市33个社区实现心理健康辅导室全覆盖。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集中培养心理健康咨询教师。我市连续两年组织教师参加中央文明心理健康专题培训,200名教师取得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分别担任学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及咨询服务。市教育局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培训课程,逐步实现对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
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队。面向社会招募30余名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健康辅导志愿者,分别挂点33个社区,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周末及节假日,30余名心理健康辅导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疏导服务,成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该协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6日,在册心理咨询师213人。疫情防控期间,协会在市融媒体中心播出心理健康节目18期,为更多爱心人士和未成年人搭起沟通桥梁,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汇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抓好学校教育,打造未成年人“心灵港湾”。全市295所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网络教学课程安排,12.7万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由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联合推荐的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视频。全市各学校纷纷通过校园网站、微信、QQ等平台,向全体师生及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让全体学生能正确面对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提高应激和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安全、健康成长。对已经复学的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华容镇包王小学举行“做阳光儿童”线上心理健康班会。胡林中学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西山小学通过校园官网发布心理辅导教程,指导家长和学生对症处理心理问题。市特殊教育学校每月向全体师生发一封信。段店小学发放《居家学习生活建议》,指导学生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
抓好家庭教育,搭建亲子沟通的“心灵桥梁”。今年春季以来,全市中小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用电话、微信、QQ、手机短信等,对12.7万学生和家长进行网络“家访”,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的状况,并指导学生和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亲子阅读等活动。同时,开展点对点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从源头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班主任通过举办视频主题班会、视频学习沙龙等,帮助家长和学生正确调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4月以来,全市200余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完成诵读作品,参加北京文艺广播电台“诵读小站”作品征集活动,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汇聚多方合力,构筑传播健康知识的“心灵花园”。6月12日,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云端心相伴助力中高考”直播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全市中高考学生录制疫后心理调适视频、中高考心理减压视频,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推送给全市学生观看。发挥新媒体快速、迅捷、精准的作用,以心理微讲堂、微故事等为抓手,组织师生创作心理健康教育作品,并通过网站、微信、QQ群发布,构建“微作品+微平台”的辅导模式,让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品牌
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疫情发生后,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学校迅速摸查学生中医护人员子女名单,给这些特殊学生特别的关爱。不到两天时间,摸查出全市在读的医护人员子女1503人。针对这些特殊时期的“留守孩子”,市教育局及时制定关爱方案,推送“服务套餐”:科任老师线上交流每天不少于1次,班主任定时与学生或其父母微信交流,对留守孩子的家庭作业即时批改、即时反馈。鄂州雕花剪纸传承人曹小琴与孩子们一起开展线上剪纸活动,将医护人员高大的形象“剪”出来,让孩子们为父母自豪,以阳光心态面对眼前暂时的困难。民办学校纷纷拿出减费举措,今年正式开学时,花园学校将减免在疫情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子女的报名费、住宿费、生活费,每人共计7000余元。
关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兴趣培养。“翻开家中的老照片,回想照片里的故事,把注意力转移到美好的事情上。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享受生活点滴变化的乐趣。”程朝铁矿学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樊亮老师做客市融媒体中心《心理讲堂》节目,给因疫情宅家学习的学生们提出一些好建议。七里界中心小学开展亲子手工制作活动。新民街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孩子们在写写画画中,心态更加平和乐观、信念更加坚定执著……
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健康成长。今年“六一”,市教育局将关爱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组织300余支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访学生家庭4000余户,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排除焦虑情绪。市教育局、鄂城区教育局关工委联合凤凰街道寿昌社区,开展了以“童心战疫携手成长”为主题的关爱困难家庭儿童活动。华容镇实验小学志愿者们携手“华容大姐”,为孩子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爱心大礼包。市一中启动第一届“助力创文志愿先行”爱心小伙伴结对帮扶活动,该校团员教师与40名留守学生结对,圆梦微心愿。华容中学开展“爱驻童心情涌雏鹰”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送牛奶、文具和口罩……
关爱中、高考学子减压阳光行动。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工作,缓解中、高考学生心理压力,5月至7月,市委文明办、共青团鄂州市委、市教育局联合市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市心理咨询师协会,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录制心理健康视频、开通12355心理减压专线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减压行动。针对初三复学后出现的部分学生状态不佳、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成绩下降、心理焦虑等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特约记者范先机 通讯员杨汉杰 董志群